11月1日傍晚5点,山东东营滨海大道黄河南侧的“鸟浪”奇观里,一声突兀的“砰”响,让原本举着手机拍鸟的人群瞬间安静——一只大雁和一架低飞的无人机几乎同时坠落,大雁摔在路堤下的大坝上,头部渗着血,当场没了气息。
“我是玩无人机的‘飞友’,但今天特意没开机。”目击者汉先生说,当时空中至少飘着4架无人机,都凑在鸟群附近“追拍”,碰撞发生得太突然,他甚至没看清涉事无人机的型号。更让人气愤的是,操作者没敢露面,后来有人悄悄把无人机捡走了,“现场所有人都在骂,好好的鸟浪,被搅得只剩一地尴尬。”
这不是东营黄河口第一次因无人机“闯祸”。长期关注候鸟保护的“玄醉”见过更惊心的:无人机冲进豆雁群,把上百只鸟吓得往公路上撞;隼类猛禽本能驱赶无人机,翅膀尖差点被螺旋桨卷碎;还有一次,一群“黑飞”的无人机贴着水面飞,把正在觅食的白鹳惊得连飞了3公里才停下。“今年无人机特别多,原本安静的湿地,现在天天能听到‘嗡嗡’声,鸟都不敢好好落脚。”
事件发酵后,当地多部门迅速回应。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工作人员说,事发当天就派了执勤人员到场,现在多单位联合24小时巡逻,小喇叭全天循环喊“禁飞无人机”:“去年没这么多‘黑飞’,今年巡护力度加了又加,可事发地在西侧大坝,人少,还是没盯住。”黄河口南岸派出所民警也证实,每天都有民警在大坝警务室劝,但“总有人心存侥幸,趁没人就飞”,目前正在推动设立禁飞区,得等民航局审批。
其实这两年,用无人机拍“鸟浪”成了不少人的“流量密码”——有人晒出无人机俯拍的“万鸟齐飞”视频,获赞几十万;也有摄影比赛把无人机作品列为“创意类”。但汉先生的话戳破了“美好”背后的风险:“无人机螺旋桨转速每秒几百圈,就算不直接撞,鸟被惊得改变飞行路线,也可能撞电线、撞建筑物。”
东营黄河口的“鸟浪”,是候鸟用信任拼出来的——每年迁徙季,护鸟人要凌晨3点起来清滩涂的垃圾,要蹲在芦苇丛里守着防止偷猎,要监测水位不让候鸟没地方觅食。可一架架“黑飞”的无人机,却在一点点消耗这份信任。就像“玄醉”说的:“我们花了十几年把这里变成候鸟的‘加油站’,不该让无人机的噪音,把它们吓得再也不敢来。”
保护区的巡逻车还在大坝上转,小喇叭里的“禁飞提示”还在响,但更关键的,是每个“飞友”的选择——想看“万鸟齐飞”的震撼,得先让鸟能安心地飞;想拍“鸟浪”的美,得先学会“远远地看”。毕竟,真正的风景,从来都不是“凑得越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