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11月,全国30强城市前三季度GDP成绩单终于凑齐了——比起27个早已稳坐万亿俱乐部的“老面孔”,温州、徐州、大连这三个憋着劲儿要“撞线”的“准万亿选手”,反倒成了数据里最有“故事感”的存在。毕竟,能从9500亿级别的“半山腰”往万亿冲,没点“硬家伙”还真拿不下。
先得说说万亿俱乐部的“基本盘”:2024年这27个城市贡献了全国4成以上GDP,说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毫不为过。但发动机也有“转得顺”和“卡壳”的——烟台前三季度增速6.4%,靠的是化学原料、电子设备产业“双轮驱动”,规上工业增加值直接冲了13.9%;合肥更猛,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两个行业把规上工业增速拉到15.2%,创了近44个月新高,活脱脱“工业踩满油门”。可佛山就有点“掉链子”,前三季度增速仅1.6%,根源就在工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只涨了0.7%,金属制品、汽车制造还在下滑,活生生把第三产业的努力给“拖了后腿”。
再看三个“准万亿选手”,能冲得这么快,本质就是工业在“扛大旗”。温州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涨10%,计算机通信电子(24.8%)、汽车(22.0%)这些重点行业全是两位数增长,连战新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速都比规上工业高2个点,算是“新老产业一起使劲”;大连更狠,规上工业增速12.8%,石化、装备制造(尤其是铁路船舶、汽车)直接“跑起来”——铁路船舶行业增速64.5%,这要是换成跑步,就是冲刺阶段的“百米加速”;徐州虽然没详说具体行业,但6.0%的增速里,工业7%的支撑功不可没,作为江苏“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的“劲儿”还没松。
最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城市冲万亿,远不止是“数字游戏”:温州成了,浙江就有了杭州、宁波、温州三个万亿城市,长三角南翼又多了个“经济支点”;徐州晋级,江苏万亿城市将达6个,几乎占了地级市的一半,“苏大强”的名号更实了;大连要是进去,辽宁乃至东北都有了第一个万亿城市,相当于给东北经济“打了针强心剂”。
其实不管是“老成员”还是“新选手”,GDP数字背后都是产业的“硬碰硬”——要么靠传统产业升级,要么靠新兴产业破局,没有哪个城市能靠“虚的”冲上去。等年底数据一出来,这三个“选手”能不能顺利“上岸”,咱们搬个小马扎等着看就行——毕竟,万亿级的突破,从来都是城市发展里最有“烟火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