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田间地头挖个树根、翻个土,偶尔刨出点旧物件不算新鲜事。可奉贤这位老人最近挖出来的“宝贝”,差点把全家吓出一身冷汗——他攥着个锈得发黑的长家伙往家走,嘴里念叨着“这铜疙瘩沉得很,卖废铜能换两斤猪肉”,直到儿子凑过来一看:“爹!这是炮弹啊!”
事情得从近日的一场田间劳作说起。陈先生的老父亲和邻居在地里挖树,铁锨刚铲下去没几寸,就碰到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泥土一看,是个裹着厚锈的金属筒,擦去表面的泥,铜色的底子还露着点光。老人乐了,这不就是传说中“地里埋的老铜器”?抱在怀里就回了家,等着儿子下班夸他“捡了便宜”。
结果陈先生一进门,盯着那东西看了三秒,腿都软了——筒身前端的引信虽然锈得快断了,但轮廓还在,分明是枚年代久远的炮弹!“我爹还笑着说‘你看这铜多纯’,我赶紧抢过来往屋外跑,生怕碰着哪根弦。”陈先生事后跟民警说,他哪敢想,老父亲抱了二十分钟的“铜疙瘩”,竟是颗随时可能炸的“定时”。
平安派出所的民警接过炮弹时,手都有点抖——这枚炮弹长约30厘米,直径差不多10厘米,表面的锈层下还能看见当年的军工印记。“我们赶紧把它放到派出所院子的空地上,连触碰都不敢太用力。”民警说,随后立刻联系了市局特警总队的排爆专家。等专业人员到场鉴定,所有人都捏了把汗:炮弹的起爆装置居然还完好,要是老人在搬运时不小心磕到引信,后果不堪设想。
这枚炮弹被特警安全转移,交由专业部门销毁。而老人直到看见特警穿的防爆服,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不是铜,是能炸的玩意儿?”
其实咱身边不少老人都有类似的“执念”——当年穷日子过惯了,见着金属物件就想捡回家卖钱。可这回的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野外挖出来的“不明物件”,真不是“捡漏”那么简单。就像民警说的,农村田间、工地废墟里的旧炮弹,大多是战争时期遗留的,埋在地下几十年,锈迹越厚,危险越高——你根本不知道哪次碰撞会触发引信,哪次搬运会让内部的松动。
警方的提示得往心里去:要是在野外作业时发现疑似炮弹、手的东西,第一反应不是“挖出来看看”,而是“赶紧退到安全地方报警”。别觉得“锈成那样了肯定没事”,你赌不起那万分之一的爆炸概率。
说到底,不是所有“捡来的宝贝”都能当“财富”——有时候,“不贪小便宜”“多留个心眼”,才是最值钱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