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了。您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来比较:比如某基金10号净值是2元,当天下跌了10%后,净值变为1.8元(2-2*0.1)。第二天上涨了10%,净值是(1.8 1.8*0.1)=1.98元。所以第二天的净值(1.98元)相对于10号的净值(2元)还是属于亏损的。

基金分红后大幅回撤

这是按照净值(亏损后的),不按本金。比如你买了10元的基金,然后跌了10%,变成了9元,然后再涨10%,这时候就是9.9元,即9*(1 10%)=9.9元。所以投资理财控制回撤是很重要的,如果控制不住回撤,那么很容易就坐过山车,能不能挣到钱还真不确定!

拓展资料:基金亏了如何回本

1.基金运作正常 如果市场和行业没有变化,基金内在价值也很乐观,那么可以考虑低位加仓。低买可以压低成本,即使价格不高也能获利。 还要注意基金亏损是否属于短期亏损,比如基金分红往往是基金短期账面亏损,这种亏损是良性的,基金净值会慢慢恢复。 2.资金问题 如果因为基金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基金持续亏损,那么建议及时止损。只为基金本身的质量,执着于投资只会越陷越深。基金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基金经理更换、基金规模持续萎缩。

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来说,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基金经理,或者投资风格发生变化,所以出现亏损的情况可以考虑赎回,如果在上涨的环境下,所持有的基金持续亏损,并且该基金排名在同类型产品中,及时停牌即可。

3.市场普遍大幅下跌 如果市场普遍下跌,从牛市到熊市,那么股票型基金也可以考虑赎回或转换为其他更稳健的基金类型。

基金分红后大幅回撤怎么办

首先纠正一个认识, 基金投资每天的收益计算本身就是复利的 。举个例子,假如你第一天投资一支基金100元,第二天上涨1%,第二天你持有该基金的市值是100*1.01=101元,第三天再上涨1%,你持有的该基金的市值是101*1.01=102.01元。这里看明白了吗?第三天上涨后,你持有的市值是以你第二天持有的市值为本金,根据第三天当天的涨幅加总计算得到的,而不再是以你第一天投入的初始金额为基础来计算,这本身就是复利的。 不存在把基金赎回后还想产生复利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如果还想继续产生复利,那为什么要赎回呢?继续持有,保持不动,这本身就是复利的。 至于赎回后的资金应该怎么办?这不应该是赎回之后才考虑的问题,而应该在赎回之前就有明确的答案。简单地说, 赎回一只基金至少应该有以下4种情况之一: 1、 当下缺钱 ,必须赎回基金,弥补资金缺口; 2、 股市整体已经明显高估 ,继续留在市场里,胜率大幅降低; 3、 最初决定投资该基金的基本逻辑已经明显劣化 ,例如最初是信任该支基金的基金经理,而现在更换了基金经理,最初是看好该支基金所投资的行业,现在对该行业已不看好; 4、 已经找到比该支基金更好的投资标的 ,赎回后的资金用于投资该新标的。 如果以上四种情况均不存在,那继续持有不动就是最优选择。 把你赎回的基金除以36后得到的数,加上你每月固定的定投金额,就是你想让赎回的本金继续产生复利。 比如你这次获利了360000,这个是连本带息,除以36等于10000,而你以前每月固定定投3000,那么现在每月定投的金额是13000,这样经过3年的定投,你原来获得的本金就继续给你挣钱了。这就是复利的魅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年前我把定投收益接近50%的两只基金卖了,没想到年后几天股市大涨,我的本金没有吃到复利,而1月11日股市又出现大跌,我又在想,还好定投卖出了。 风险与收益永远是对等的,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基金赎回之后我们无法享受市场上涨的复利效应,我们也避免了市场下跌利益回吐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基金赎回之后,如何开启下一轮定投呢?怎样才能让资金获取更多收益? 第一,重新审视你的基金。 买入的基金是需要定期检视的,基金赎回就是正好的检视时机。我们要看看基金的业绩如何,基金经理的风险控制能力如何,基金有无重大运营变化, 支撑当初我们买入这只基金的理由,是否还存在? 这里我还有一个提醒:如果你的基金近期业绩惊人得好,那么你同样要警惕。 A股市场板块轮动明显,基金业绩好说明押对了板块,而且常常还是激进的仓位配置,如此才能获取超高业绩。板块的轮动不会停止,高收益也意味着高估值,风险在潜伏。 综上,你的基金变成“垃圾基金”,你就要淘汰他,不能继续定投;同样的,你的基金变成了“冠军基金”,你也要小心冠军魔咒,最好不要继续定投,至少不要加码定投。 第二,仔细感受市场环境。 市场氛围过热还是过冷,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投资收益。市场过热,估值过高,风险就会累积,中期投资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我们看看自己基金重仓的板块是否过热, 如果板块指数已经出于 历史 高峰,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其他领域、其他板块的优质基金,重新开始定投。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整个市场是否过热, 如果市场情绪已经出现明显过热,那么我们开启下一轮定投的时候就不能盲目加码,要控制定投的节奏。 以2021年为例,目前市场对于未来预期显然很好,但是我们冷静想一想,无论是疫情后的经济修复,还是拜登上台的中美关系,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市场预期是否过于乐观? 第三,资金分批重新入市。 拉长时间线,A股关联着国运,前途显然是光明的,我们的资金不能离开市场。但是具体到中期、短期的时间,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风险状况,调整定投入市的节奏。 基金赎回之后,我们可以把得到的资金重新投入市场,但是一定要分批投入。 资金入市的时间空挡,我们可以买入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等低风险资产,在等待定投的过程中,也不让资金闲着,多增加一些收益。 像是支付宝之类的平台,可以用货币型基金直接进行定投,这点非常好。#理财大赛第三季# 我在完成一轮定投之后,都会选择 货币基金 过度或者购 买国债逆回购 。 我在止盈的时候都是分批止盈的,这个习惯有利于我资金的使用率,同时我在赎回时候其实是有更好的基金的,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品,那不妨试试货币基金和国债逆回购。 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 最好是带分红的那种,每周都会有收益到账,是不是很香?它的优势是随时可以取,但收益不是很高,仅仅超过了银行利率。 怎么选货币金呢?我的主要筛选标准分下一下: 成立时间 3~5年; 基金规模 20亿~100亿; 收益率 万份收益在1左右,7日年化在3%左右; 定期分红 国债逆回购 国债逆回购 ,可以购买几天的,优点是到期自动回款,相当于把资金借给国家几天,我们拿利息,从风险等级来说,是零风险投资。期限最短为1天,最长182天,其他期限还有2天、3天、4天、7天、14天、28天、91天。国债逆回购需要有股票账户才能进行,不够国债的利息通常不会很高,但是胜在流动性比较好,要是遇到五一十一这样的利率还会有上浮。1000元起步,以1000元的整数倍递增,没有最高限额。 操作步骤: 简单三步,轻轻松松拿收益。 再次提醒各位, 在做任何投资或者交易前,必须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明确投资目标、选择标的,以及为什么选它、在什么情况下止盈或止损, 便于督促和约束自己,不要过早的丢掉自己手中的筹码。 赎回后落袋为安,如果之前的基金前景还很好继续定投,否则选择一个更优秀的基金,重新开始定投,如此反复,使得本金与利润最大化。 其实你这个问题,前面不重要,后面才是关键,换一个说法就是现在你已经有一笔20000元的钱了,每个月还会增加1000元,那么该怎么定投,才能达到复利的效果? 你现在持有的是20000元现金,而且计划下次定投还是1000元额度,这样来说,其实就不可能实现你所谓的复利的效果的,因为现金不存在复利性,不过可以使用另外一个策略,达到跟复利同等的效果,只是要冒一点风险,这个策略叫做市值平均策略。 其实你现在采用的每个月固定金额的定投也叫做成本平均法,现在你可以使用成本平均法和市值平均法相结合的这种双轨策略进行下一次的定投。 市值平均法的定投方法如下: 你可以设定每次定投都增加1000元市值,举个例子,比如你第一次投入1000元,那你当前资产的市值就是1000元,第二次定投时,如果基金上涨了,你的市值到了1100元,那么你只需要投入900元就可以实现每月增加1000市值的目标,如果第三次定投时,基金跌了,跌到了1900元市值,那么你就需要投入1100元,就能达到目标了。 你现在拥有了一个20000元的资金池,每次定投还能拿出1000元额外的资金,那么你就可以设定每次定投市值增加2000元。外部的1000元是固定不变的,每次增加市值的差额都从资金池里面出。 为什么说这样做是和复利同等效果呢,复利是花同样多的钱,企图有更好的收益,而市值平均法呢,则是可能花更少的钱,达到同样多的收益。所谓风险就是,如果某次基金下跌,你就得从资金池里拿出更多钱来贴补市值。 我是金融碎片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前几天我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测试,就是模拟通过代码模拟交易基金,因为我特别好奇如何买卖基金才能够获取更高的收益。我爬去了该基金所有交易日的盈亏真是数据,然后设定了九个参数作为变量,通过上千万次计算,终于找到了超过梭哈持仓,卧倒不动的收益率。原基金经历580多个交易日,收益率接近200%,已经非常高了,但依然找到了收益率超过200%的交易方法,从技术上来看,也更符合普通人投资基金的交易模型。 这只是我通过代码算出来的数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同时也受制于基金的种类和入场时间的不同,但对于大部分榜单上收益率排名靠前的基金,这个操作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前几周,基金回撤特别严重,差不多把我年前的收益砍掉大半,主要是我年后大幅度加仓导致,加在了山顶上。拉低了收益率,回撤时也遭受了更严重的毒打。反观另一位玩基金的朋友,虽然也是遭遇了此次大规模的回撤,但收益率依旧可观,主要是他坚持定投。 定投其实有两层含义,定时和定额。 诸如我之类的韭菜,加仓凭心情,多少看账户的做法,肯定会被好好上一课的,只是早晚的问题。基金投资也需要注意买点,控制仓位,虽然操作要求没有股票那么高,不至于套得那么牢,但你的任性还是会被这个 游戏 惩罚。 在上面的操作总结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数据,那就是持有收益超过90%才建议止盈,大部分基金在短期内都是无法达到这么高的收益率的,所以也提示大家要坚持长期投资,优秀的基金值得更高的心理预期。 说起时间的复利也是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100块的1%涨幅和110的1%涨幅是不一样的,收益会连同本金一起再创造收益,也就是收益的收益。100块涨到150,上涨50%,而150跌到100,只跌了1/3;100块跌到50,跌幅50%,要想上涨到100,需要涨100%。 阶段下跌10%即可加仓,以此平均化这部分损失,例如上面提到的100块跌到50块,跌了恐怖的50%,此时我加仓20,总成本来到120,市值70,合计亏损41.6%,目标一下子降了许多。可能也有人说,我直接加100,总成本200,市值150,合计才亏损25%。算是这么个算法,但如果基金持续回撤,但又没有更多的资金加仓,看到廉价的筹码而没有更多的本金入场,难受啊,这个时候就太太太被动了。 下支基金怎么定投,我建议分两步走,第一,花一些时间挑选一到两只可长期投资的基金,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二,严格执行定投规则,该加仓加仓,该止盈止盈。 文中提到的基金数据分析原文链接,有兴趣的可以查阅一下,后续将通过 历史 数据来分析上证指数的一些规律,与其说是规律,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出现怎样走势的情况下,下个交易日那种走势的概率是多少,仅供参考。 可以把我的方法分享一下: 第一采用定投滚动法,如果你打算把20000元在两年内投完就把20000 24=833,加上你原本定投的1000元,每月定金额变成1833投滚动投入2年,直到你赎回的资金全部滚动投入为止。 第二采用回撤加仓法,把资金分成五份份,每份4000,从你定投的基金亏损开始启动加仓,每次亏损达到8%加仓一份,例如从你再次定投开始计算,当账面亏损达到8%,当月加仓一份4000元,如果基金继续下跌,亏损再次达到8%,又加仓一份,直到把取出来的20000块全部加完,这个方法可以避免加仓的钱永远不会买在最高点。 另外从上一个基金取出来的钱如果暂时还未用到,可以先放在一个低风险的债券基金那里,最好选择B类的,因为B类超过一个月取出不需要手续费,这样也能多产生一些利润。 定投基金一般都是选择波动虽然比较大但是一直都是上涨的股票型基金,你既然是获利赎回的基金就希望稳定获利了,所以可以选择一个回撤率低稳健长跑型股票基金,最好是一直排名靠前的老基金,这样风险小复利好一些。 基金定投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 建议你可以分散投资,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3-5支不同类型的基金,然后开始定投。对于风险较小的基金,比如货基和债基,可以一次性投入多一些。然后针对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可以选择1-2只进行定投,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1-2支被动性基金进行长期定投。知识点还是蛮多的,可以详细研究一下,学习学习之后再入手。 俗话说,不懂的投资千万别去碰,因为所有你凭运气赚到的钱,都会凭实力亏掉!O( _ )O哈哈~不要介意哈~~

基金分红后大幅回撤的原因

为什么基金估值上涨净值却下跌?该如何应对?

有不少投资者在买入基金后,都爱去看基金的估值,估算一下当天是涨是跌。但大家会发现,基金的估值与最终公布的净值往往是有点偏差的,偶尔偏差大了,还可能会出现估值涨了3个点,但最后数据出来只涨了2个点的情况。

近期,也有不少投资者在社区发问:“为什么涨的时候净值没估值涨的多,跌的时候比估值跌的多?”“是基金经理偷吃吗?”看估值进行操作结果误差太大,该怎么办?

归根到底,我们投资的永远是不可预知的择时总是很难。如果不可能克服过分关注短期涨跌,也许定投会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过分纠结净值跟估值的对比,往往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其不如正确看待投资这件事,然后将资产交给时间的力量。

一、为什么估值和净值不一样

首先我们要搞清估值(也就是盘中净值估算)与基金净值的关系。

盘中估值,就是根据最近一个季末基金的重仓股和持仓比例(距离上一季度时间越久,持仓变化就会越大),仓位数据等,来进行的净值估算,并非实际真实的净值,并不能作为基金申购、赎回的最终价格。

基金净值是每份基金的净资产价值,基金净值代表着投资者在申购、赎回时的基金最终确认价格,一般会在下午15点休市后陆续公布。

在大多数情况下,基金估值只具有参考意义,具体投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估值误导。

净值今天跑输估值,净值明天跑赢估值,无非都是数学上的概率问题。基金投资,还是应该买长不买短,过分关注估值容易得不偿失。

1、 十大重仓股的占比导致误差

因为估值参考持仓信息来自于基金的定期报告,但是季报并不是把基金买了哪些股票和债券都一一列出的,它只是列出了前十大重仓的证券,信息的依据不够齐全,自然没有办法得出完全精确无误的估值。

2、基金定期报告存在滞后性

按规定,基金季度报告在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公布,半年报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年报则是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公布,时间都相对滞后。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基金经理最新持仓数据”,实际上至少都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从上期季报到当期季报的发布期间,基金经理大概率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仓换股,而基金估值使用的是旧数据,可想而知这中间肯定会有出入。

3、不同平台计算方式不同

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不同平台的基金估值是不太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性。背后的原因是平台采用一些模型和算法,根据基金过去的净值表现尽可能还原基金的真实持仓情况,各个平台采用的模型不一样,所以估值数据也会存在差距。

如果短期涌入基金的资金较多或者赎回的资金过多,可能导致基金的权益仓位被动降低,也会使得净值估算就与实际净值出现偏差。

其实基金的估值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净值的参考,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净值,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存在误差的可能,理性地去看待。在投资中,实际涨跌幅还是要以最终公布的基金净值为准。

相对主动基金而言,被动型基金估值相对准确,因为该类基金的持仓相对固定,变化较小,所以估值相对可靠。

如果一只主动型股基的“净值估算”与实际净值差异较大,说明该基金仓位很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如何正确运用基金估值和净值?

1、如何正确运用基金估值

基金估值的出现对基金投资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虽然估值相对来说不太准确,但是已经较为接近了,在我们基金投资中,有时候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避免了我们盲目操作,提高了我们基金便捷性和准确性。

基金公司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当天的基金净值,也就是说,我们当天白天买卖的时候,并不清楚买入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此时基金估值就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对于当天的基金走势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根据这个参考数值决定买入卖出。

“净值估算”意义在于为投资者进行基金的下一步操作提供参考。但也仅限参考,如果把它作为操作申购/赎回规避风险的唯一依据,就不可取了,定投才是天然缓冲风险的手段。

我们刚刚说过了,基金公司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当天的基金净值,也就是说,我们当天白天买卖的时候,并不清楚买入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此时基金估值就给了大家一个参考,对于当天的基金走势有一个大致了解,并根据这个参考数值决定买入卖出。

但既然说明是估算的数值,所以估值仅供参考,买卖基金还是要综合多因素去判断,避免追涨杀跌。判断基金是否值得投资,要去观察基金的投资方向、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基金的长期净值走势等。

我们可以通过估值和净值的对比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主动型基金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净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这个基金的仓位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2、如何正确运用基金净值

(1)实际收益与基金的净值的高低无关

用1万元购买基金净值不同的A、B基金,虽然获得的份额不一样,但涨幅相同的情况下,实际收益是一样的。假设A和B基金在一段期间内都上涨50%,A基金净值为1.5元,B基金净值为3元,两只基金资产分别为1.5*10000=15000,以及3*5000=15000,并无区别。

这说明基金净值的高低只是影响基金持有人买到的基金份额多少,最终的涨幅只和基金的收益率有关,和净值高低无关。

(2)同样的基金净值,却并不同样优秀

基金净值尽管反映了过往的历史业绩,但是业绩的好坏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两只基金发行时净值为1元,在基金经理的管理之下,两只基金的净值均达到了2元:

情景一:假设两只基金发行时间不相同,不考虑分红,如果A基金是1年前发行的,那么它这一年的收益为100%,如果另一只基金已经成立了10年,那么它从净值1到2元,花费了10年,年化收益则只有7%左右(1.07^10)。因此如果只看基金净值不看运行期限,无法判断哪只基金更好。

情景二:假设两只基金发行时间相同,但是A基金期间有分红,B没有分红,同样的单位净值下,显然A基金的业绩要更好一些。因此单位净值无法衡量基金的历史分红情况,应当看累计净值。

(3)与其看净值高低,不如看净值波动

同样的历史收益背后,每只基金因投资风格的差异,其业绩对应的风险是不同的。

假设A和B基金两只股票型基金,发行时间相同,某一年的收益率均为50%,那么你更喜欢年内净值波动像坐过山车,一度下跌到负40%,最后涨到50%的A基金呢?还是更愿意持有勤勤恳恳积累收益,严格控制回撤,最终做到50%收益的B基金呢?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持有B基金,因为同样的业绩表现下,基金净值波动越小,投资风格越稳定,业绩的可持续 1.3516 0.28%性才更强。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看,取得同样的业绩,净值更加稳健、回撤更小的基金,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要求越高。从持有人的角度看,净值的波动也十分考验持有人的心理素质,即使基金在一个考察期内实现了正收益,但能否拿得住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在基金交易时,不要过度依赖净值估算,不要被估值迷糊了眼。可以通过估值和净值的对比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主动型基金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净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这个基金的仓位大幅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在选择基金时,需要正确解单位净值、累计净值、估算净值的含义。不能单纯的根据基金净值、估值的高低和涨跌来做出交易决策,要正确的使用净值数据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基金投资,还是应该买长不买短,过分关注估值容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