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冷静期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颁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一个资金募集的必备环节和程序。《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各方应当在完成合格投资者确认程序后签署私募基金合同。

私募基金冷静期

基金合同应当约定给投资者设置不少于二十四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募集机构在投资冷静期内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管理办法为避免投资者做出冲动的决定,规定募集机构应给予投资者投资冷静期,而且要在基金合同里面约定设置,不少于24小时。

销售机构在投资冷静期内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投资者在冷静期满后方可签署私募基金合同。

冷静期时间是从基金合同签署完毕且客户交纳认购基金的款项后起算。在颁布的新规中,我们还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回访。

客户在回访确认成功前是有权解除合同,把钱拿回来的。冷静期是必须的,客户回访目前是鼓励,还没有强制执行。扩展资料

投资冷静期作用:

由于基金具有的高风险特征,协会强制规定了不少于24小时的冷静期,防止投资者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投资,最终造成资金损失。

在投资冷静期内募集机构不但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投资者还可以随时反悔解除基金合同。

投资者通过私募平台或者广告宣传的时候,可以看到以往产品的年化收益信息被放大,可能一时冲动就进行了认购操作,而投资私募风险较大,为此证监会推出了私募基金冷静期。

投资者在投资冷静期的24小时之内,冷静思考,不受私募机构因素影响,如果不想继续投资私募基金,可以解除合同,不再投资该私募基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

私募基金冷静期多长

冷静期时间是从基金合同签署完毕且客户交纳认购基金的款项后起算。在颁布的新规中,我们还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回访。客户在回访确认成功前是有权解除合同,把钱拿回来的。冷静期是必须的,客户回访目前是鼓励,还没有强制执行。

私募新规为避免投资者做出冲动的决定,规定募集机构应给予投资者投资冷静期,而且要在基金合同里面约定设置,不少于24小时。销售机构在投资冷静期内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投资者在冷静期满后方可签署私募基金合同。银保监会公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在私募理财产品销售方面,《办法》引入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要求。银行应当在销售文件中约定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冷静期内,如投资者改变决定,银行应遵从投资者意愿,解除已签订的销售文件,并及时退还全部投资款项。

值得指出的是,该冷静期要求只针对私募理财产品,不适用于公募理财产品。银保监会负责人表示,这参考了同类理财产品的相关规定,公募基金没有冷静期要求,私募基金有24小时冷静期,因此与其保持一致,对私募理财产品引入冷静期要求。

私募基金冷静期解读

一、什么是私募基金投资的冷静期?

《私募投资基金募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募集机构在完成合格投资者确认程序后,应给予投资者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投资者在冷静期满后经过回访确认方可签署私募基金合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的投资冷静期可参照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或自行约定。

借鉴行业最佳实践、国际惯例以及《保险法》的规定,募集机构在投资冷静期内不得主动联系投资者,根据基金合同投资者在冷静期内有权解除基金合同。同时探索回访确认制度,由募集机构的非募集人员履行回访程序,进一步确认投资者的身份和真实投资意愿等,只有在确认成功后方能运用投资资金。

二、什么是回访确认制度?

《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募集机构应当在投资冷静期满后,指令本机构从事基金销售推介业务以外的人员以录音电话、电邮、信函等适当方式进行投资回访。回访过程不得出现诱导性陈述。募集机构在投资冷静期内进行的回访确认无效。

回访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确认受访人是否为投资者本人或机构;

(二)确认投资者是否为自己购买了该基金产品以及投资者是否按照要求亲笔签名或盖章;

(三)确认投资者是否已经阅读并理解基金合同和风险揭示的内容;

(四)确认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承担能力是否与所投资的私募基金产品相匹配;

(五)确认投资者是否知悉投资者承担的主要费用及费率,投资者的重要权利、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频率;

(六)确认投资者是否知悉未来可能承担投资损失;

(七)确认投资者是否知悉投资冷静期的起算时间、期间以及享有的权利;

(八)确认投资者是否知悉纠纷解决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