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上折,是基金不定期折算方式之一,本质相当于在母基金实现较大涨幅时,对B份额进行收益分配。

上折后的母基金

现行政策是母基净值在达到1.5或者2元的时候进行上折,及净值重新回到1元,份额增多。在牛市时,母基金净值和杠杆份额的净值均实现大幅上涨,使得B份额的杠杆越来越小,甚至出现“杠杆失灵”的现象。

通过向上折算,母基金与A、B份额的净值相等,B份额恢复交易功能,同时也为B份额提供有效的退出机制。

不定期折算分为向上折算(简称为上折)和向下折算(简称为下折)。上折实际上是一个杠杆回拨的过程。向上折算就是当母基金净值达到某个设定的水平(例如1.500或者2.000)时,将分级A和B的净值重新归为1,净值超出1的部分各自分别转换为母基金份额的过程。

出现上折和下折的原因:

1、上折是由于在牛市中,当母基金净值增长,B份额净值也同步增长,其资产规模与A份额资产规模比值越来越大,杠杆则会越来越小,然而通过折算可以把份额净值重新归一,杠杆重新加载。

2、下折的好处在于母基金净值下跌到一定程度,进取份额净值可能跌至0,则稳健份额的约定收益无法实现,采用下折方式使进取份额净值归1,又能继续承担支付约定收益的义务,则折算后的稳健份额约定收益仍能保证。

3、作为投资者来说,对待分级基金,首先要看懂基金合同,并不是所有分级基金都具备折算机制。其次具有折算机制的分级基金的折算距离也不尽相同,这个折算距离是指B份额净值距离触发折算的阀值点的距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级基金折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级基金

分级母基金上折

分级基金的上折和下折,都是分级基金的不定期折算。下折代表着着熊市,上折代表着牛市,下折意味着其净值较初始状态缩水75%,而上折则意味着其净值翻两番,那么上折究竟能让人赚还是让人亏呢,本文就来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什么是分级基金的上折以及上级该不该卖。如何理解分级基金向上折算?

为什么要上折

上折的触发条件一般是母基金的单位净值。在牛市中,当母基金净值增长时,B份额净值也同步上涨,其资产规模与A份额资产规模的比值会越来越大,杠杆会越来越小,直至无限逼近1,甚至忽略不计。这明显会丧失B份额的魅力,通过折算,将各份额净值重新归一,相对于一只新上市的分级基金,杠杆被重新加载。

上折的另外一重意义就是为b份额提供了一种享受牛市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并退出的渠道。上折阈值一般是母基金达到1.5元或2元时触发,按照份额配比1:1测算的话,B端的净值将达到2元或3元,这是一种非常丰厚的利润。但其交易价格未必能充分体现其净值增长,持有者就有可能成为纸上富贵,无法获取实际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由于b流动性等原因,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卖出不顺利从而也无法变现,或者由于A的流动性太差,使得与A合并赎回的渠道也不畅通。看,这几种退出障碍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上折则提供了一种新的退出方式,使得投资者的基金份额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绝大部分得以实现。因而,上折在牛市时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正因某些原发行时没有上折条款的基金后来修改合同,设置了上折条款。

随着B净值的上升,其杠杆会接近消失,这是牛市中的另类“杠杆失灵”问题。上折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外一种途径是新产品的问世,在牛市中,分级基金未必有“先发优势”,在老基金杠杆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具有2倍杠杆的新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提供A端的约定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水平,从而间接提供B端杠杆水平,是牛市中提高产品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上折该不该卖

随着牛市持续,一大拨分级基金B份额发生上折。折算时,B份额多会连续涨停,但有些人赚了,有些人莫名其妙地亏了。到底上折对B份额有什么影响?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融合了各种人性的资本市场更是复杂,所以我们的分析,将从有强假设的理想状态开始,逐步放松假设,不断接近真实环境。

假设1:资本市场在折算期间维持平稳,投资者心理预期不会扰动B份额价格;

假设2:套利者是积极的,不存在整体折溢价套利机会。

假设3:A份额投资者按照替代品长期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做出买卖决策,且拥有比B份额投资者更为雄厚的可用资金。此时B份额投资者相对弱势,A份额投资者拥有定价主导权,A的折溢价率确定后,才有无整体套利机会下的B份额折溢价率。

在这种强假设环境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

结论1:折算前后,B份额投资者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不变;

结论2:B份额折算前后,投资组合的有效净值杠杆和价格杠杆都不变。

简单起见,假设A份额约定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为零(纯为计算简单),且B份额上折方式为净值超过A份额净值(1元)部分折算为母基金。A、B份额数量配比为7:3,上折触发条件为母基金净值达到1.4元,考察B份额持有人折算前后瞬间的组合价值和净值杠杆的变化。

首先来看组合价值。一般认为,上折后,一部分溢价交易的B份额会被折为无整体折溢价的母基金(假设2),因此存在价值损失。但如果A份额的定价具有独立性,而且折算前后,其净值与约定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没有任何改变,那么A份额的折溢价率和折溢价金额也就不会有任何变化。我们不妨假设A在折算前折价10%,即为0.9元,如果整体无折溢价,那么B份额的价格应该等于[1.4(3 7)-0.97]/3=77/30元,B份额的净值应该等于[1.4(3 7)-17]/3=7/3元,其折溢价率同样为10%。折算后,三类份额净值全部变为1元,A份额净值和价格都不受任何影响,原来旧的1份B份额将被折为新的1份B份额和新的(7/3-1)=4/3份母基金。在无整体折溢价假设下,新的B份额的价格等于[1(3 7)-0.97]/3=37/30元。此时投资者组合的价值应当等于B份额和母基金价值之和,即137/30 4/31=77/30元。不难看出,折算前后,B份额投资者组合价值不发生改变。

关键点在哪?在于A主导定价权的假设3。由于A独立定价,因此折算前后,每份A折价的金额(注意:不是折价率)没有任何改变,由此导致需要补偿B份额的溢价金额也不会变化,即77/30-7/3(折算前B的溢价金额)等于37/30-1(折算后B的溢价金额)。

再来看投资者的组合净值杠杆。折算前,B份额净值杠杆等于1.410/(37/3)=2倍,折算后组合变为2部分,B份额净值杠杆等于=110/(31)=10/3倍,母基金为1倍杠杆,此时组合净值杠杆的两者加权平均,即(10/31 14/3)/(1 4/3)=2倍,折算前后也没有任何改变。

让我们放松一些假设。例如牛市环境下,B的吸引力上升,那么其定价也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体来说,杠杆越高的品种,相对溢价也会越高。牛市赚钱效应下,套利交易者也不会立即出场,而是持有组合一段时间,来分享上涨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这样也会导致整体折溢价率的长期偏离。此时应该如何分析上折前的投资选择呢?

投资者可以计算一个B份额折算后的折溢价率盈亏平衡点,将该折溢价率与相同杠杆的近似品种进行比较。若替代品种更高,则折算后,折溢价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选择等待折算,反之则反然。

沿用前面的例子,假设折算前,母基金整体溢价2%,且全部都由于B份额的溢价所造成,此时折算前,B份额价格将变为(1.4101.02-0.97)/3=2.66元,溢价率为14%。假设折算后,B份额在折溢价率为X时,组合价值与折算前相等,那么以下等式应当成立:

2.66=[0.97 (1 x)3]/10(4/3) (1 x)1

计算可得X等于30%,即只有B份额折算后,溢价率达到30%时,折算前后投资者才不会发生亏损。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因素可以支撑B份额溢价率从14%上升到30%呢?

我们之前提到的牛市当中B份额的比价效应,如果另外一个具有3.33倍净值杠杆的B份额给出35%的溢价,为什么我不行?由于折算后一半的B份额会变成母基金,在上涨的市场环境中,分级基金往往容易出现整体小幅溢价,投资者可以通过拆分母基金,在二级市场变现获利。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一切都要以投资者看好基金投资标的的短期表现为基础。分级基金的上折,只有在不看空标的的前提下,才可以计算折溢价盈亏平衡点,并与当前同类品种进行比较,才能决定是被折算,还是卖出。

拓展阅读

2015年6月新发行分级基金一览

教你轻松算得分级基金折溢价率

简要解说分级基金AB类份额及折算

向上折算的基金

基金折算也就是基金份额折算,指向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表示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对基金财产享有收益分配权、清算后剩余财产取得权和其他相关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凭证。

基金份额折算是指在基金资产净值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一定比例调整基金份额总额,使得基金单位净值相应降低。份额折算后,基金份额总额与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数额将发生调整。

其实,基金的份额折算主要发生在分级基金中,之前我们有和大家说过分级基金,不是很理解分级基金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分级基金”进去了解一下。

在牛市时,母基金净值和杠杆份额的净值都可能大幅上涨,这会造成基金B份额资产规模与基金A份额资产规模的比值会越来越大,使得基金B份额的杠杆越来越小,甚至导致“杠杆失灵”,就失去了放大收益的作用,因此通过基金份额向上折算后,基金B份额的净值减小,恢复杠杆弹性,恢复放大效益的效果。

所以分级基金发生份额向上折算也是市场多头气氛极为强烈的表现,但是投资者还是要合理地控制风险,保持理性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基金份额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