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资本是一家私募基金 ,他的钱除了来自创始人等股东外,更多一大部分是其他投资人给的。

邱国鹭私募基金

高瓴领投选择的是一种杠杆式的投资方法,自身会拿出少部分的资金,往往会是8%-10%左右。而剩下的资金,将会向投资者进行募集。募集如果符合当初的约定,这时候一期的私募基金计划就成立。

高瓴资本不同于普遍的基金,其资本针对的是一级和二级的股权市场。也就是设立有许多的私募资金,有些是专投股票的二级市场,也有是进行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的买卖,也有是直接投资上市前的公司,这些都属于一级市场,选择对未上市公司股权买卖,这对其基金持有的时间,推出的条件及收益分配,也会尽可能详细,这也是让投资人信服的原因。

高瓴资本中领头不少,也不卖出股份,之所以还是有如此多资金,更多还是来源于投资人。有些投资者需要投资期限非常长,而且还是5-8年,这中间若是有投资者推出,则会产生违约,所以必须坚持到期。而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保证投资项目,根本不会着急进行变现,这利于项目做更长期的投资。

对于高瓴来说,自己投入的较少,而剩下的更多是普通投资者直接进行认购,相当于无论是利润还是风险,更多还是投资者在承担。

目前高瓴资本,已经掌管着5000多亿资金,就是通过一层层的认购加杠杆管理起来的,这也是资本市场上特有的借鸡下蛋的方法。但这方法很有效,吸引不少的投资者,对他们也是信任度越来越高。

高瓴资本创始人,在投资项目中如京东商城,百度,蓝月亮,腾讯,美团,滴滴打车等都很成功,也是大众比较信任的一个资本市场投资基金。

高瓴资本怎么样

高瓴资本投资过京东、腾讯、字节跳动、美团、Zoom、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星思半导体、百济神州、飞利浦家电、普洛斯、百丽国际、格力电器、蓝月亮等。

高瓴不拘泥于一、二级市场,早期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购和私有化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投资。

高瓴资本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之一。高瓴从创立之初起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目光长远的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慈善基金会、家族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等。

重点投资领域:

高瓴的重点投资领域包括互联网与媒体,消费与零售,医疗健康,能源与制造业等。高瓴投资的其他知名中国企业包括京东、去哪儿、蓝月亮、及大润发等。2005年6月1日,张磊和4个创业伙伴创立的高瓴资本正式成立,名字取自“高屋建瓴”。

耶鲁校友基金的2000万美元成为了高瓴的启动资金。 2010年,京东启动线下物流体系建设,急需7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张磊却投入3亿美元供其拓展尝试。张磊动用了庞大的高瓴系资源帮助京东跨界经营实现迅速转型。

高瓴资本总部在哪

问题一:高瓴资本投资可靠吗高瓴投资的其他知名中国企业包括京东、去哪儿、蓝月亮、及大润发等。

高瓴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先生创立。高瓴从创立之初起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目光长远的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慈善基金会、家族基金及财富基金等。[1]

作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基金之一,高瓴自成立以来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该体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守正用奇、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坦诚辩论、团队合作。

高瓴的投资风格吸收了以本杰明格雷厄姆和他最有名的弟子沃伦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理念。高瓴坚持对拥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及卓越的管理者的非上市或已上市的企业进行集中投资和长期持股。高瓴拥有灵活的投资范畴,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从初创期到上市后的各个阶段内提供资金支持。这一灵活的投资方式使得高瓴能真正放眼帮助企业实现长期战略并为投资人带来长期复合增长收益。该理念使得高瓴能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独立自主的判断,并敢于采取与市场观点相左的逆势投资策略。[2]

高瓴是一家植根于中国而着眼于全球的公司,其重点投资领域包括互联网与媒体,消费与零售,医疗健康,能源与制造业等。

张磊说过,作为一名投资者,他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帮助中国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充分挖掘并发挥他们的潜能。高瓴长期致力于为其投资的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并协助其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作为腾讯长期重要的投资者,2013年,高瓴与腾讯、及印尼最大的媒体集团公司Global Media宣布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在印尼发展微信业务。该合资公司的首批产品之一,印尼版微信,已成为目前印尼国内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3]

高瓴投资的其他知名中国企业包括京东[4]、去哪儿[5]、蓝月亮、及大润发等。

问题二:谁知道 〃高瓴资本 "靠谱吗?我投资了两次 第一次5000收益了600 第二次13000收益了2000 现在第三次不敢投了 我今天看他们网址变了好几次 百度风险提示危险网站 具我这几天在其他网站上了解到高甄资本这个投资网站不是百度搜到的那个张磊创设那个 这是一个非法集资 当达到一定数额就跑路的网站 服务器都在外国 无从查起 我还是运气好了 差点就贷款投进去了 幸好发现猫腻 没被利息冲昏头脑 及时收住脚步 不然要倾家荡产的!劝你还是不要整!

问题三:怎么样加入高瓴资本基金会继阿里里巴巴控股天弘基金之后,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巨头、被用户昵称为“企鹅”的腾讯也将进军公募基金领域。中国基金报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由腾讯和高瓴资本联合发起的公募基金公司最快可能于年内成立,注册地在深圳前海。

除了天生的互联网基因备受关注外,这家公司的股权激励和注册资本也都很有看点。一方面,这家公募基金公司给予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比例在业内属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其注册资本金可能为5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公募基金中最高的注册资本金。另一家注册资本为5亿元的公司是兴业基金公司,2013年4月由兴业银行(1602, -019, -117%)和中海集团发起成立。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为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总经理为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微博]。

问题四:高瓴资本管理公司是私募吗?如何购买它的基金? 10分 查到 珠海高瓴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是一个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但是你要确认你说的这个公司,是不是我查到的这家公司。

具体查询方式,可以百度搜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进入官网后,点击这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

然后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因为相关规定禁止私募基金在公开场合推广宣传自己的产品,因此能够直接找到这家管理人的产品购买途径的方式会比较少。

可以试着找一下他们的官方网站,打电话或发邮件先建立联系。

记得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太贪心。

问题五:高瓴资本是不是诈骗高翎资本是骗子公司,现在已有很多人已上当受骗了,停止返本了,正在做跑路准备,希望大家看到此贴的时候,不要再参与了,赶紧报警!

问题六:高瓴资本投资了哪些公司?a股二级市场主要有,青岛啤酒,洋河股份,格力,美的,中国国贸等~

问题七:高瓴资本集团的介绍高瓴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先生创立。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之一。

问题八:为什么选择高瓴资本投资理财如果你想要投资理财的话投资你选择精融汇。上市公司背景,又有华安保险承保,100%本息保障!

问题九:如何评价高瓴资本实习生称呼摩拜孩子自己投资之前不用脑子想一下是不是骗子, 就投资,被骗了还骂

问题十:谁知道高瓴资本这家公司啊?听说业绩非常牛,在业界有很高的声誉,是真的吗?高瓴资本很牛啊。创始人就是那个给耶鲁捐了800万的张磊。业界公认的牛。有没有骗子盗用他们的名字就不知道了。

高瓴资本集团高管名单 高瓴资本六个合伙人都是谁?

高瓴资本在2005年,由张磊创立,总部位于北京。高瓴资本已经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

私募基金是那些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的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向公众募集资金。由于中国政府的严格管控,中国的私募基金很容易被认定为“非法集资”。如果私募基金的募集人数超过了50人,并且资金转移到了个人账户,那么这家私募基金就可以被定义为非法集资。

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别之外,在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之间,还存在其他的较大差异:

(1)业绩激励机制不同。由于公募基金往往有着较大的规模,因此公募基金管理者的收益主要是管理费。而私募资金的规模通常比较小,管理者难以通过管理费获取较高的收益,私募基金管理者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

(2)投资追求不同。由于公募基金管理者的收益就是管理费,和基金的盈利亏损关系不大,和基金的规模关系较大。公募基金的投资目标就是超越业绩比较基准,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排名,以此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

由于私募基金管理者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为了获得更多收益,私募基金的投资目标是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

高瓴资本是中国的吗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美国耶鲁大学基金在中国的实体机构,主要负责管理耶鲁大学的基金投资,可能很多人都是因为彭于晏和创始人张磊的“出轨谣言”才知道这家公司,但这家公司还投资过腾讯、京东、滴滴等多家知名企业。

高瓴资本集团创立于2005年,创始人张磊,不过网传高瓴资本有六个合伙人,但不闻其名也不知其人,究竟是谁呢我为大家搜集到了这六个合伙人名单,以及部分高管资料。

高瓴资本六个合伙人全名单

张磊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洪婧

合伙人、私募投资业务负责人

辛音 (副总裁)

辛音就职于高瓴资本集团,担任副总裁一职。

陈劬 (总监)

高瓴资本总监。

冯靓

公共关系部

李良

合伙人

另外董事总经理马源,医疗投资部粟瑞、高瓴资本集团执行董事李艳、集团经理刘悦凯。

以上是目前能找到的所有高瓴资本集团高管名单,若有新信息,本网会第一时间录入。

是。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高瓴集团是中国投资公司,由张磊先生于2005年创立,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和产业创新,覆盖生命健康、硬科技、消费与零售、碳中和、企业服务等领域,投资横跨早期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上市公司投资以及并购投资等阶段。

邱国鹭持仓十大股东

11月17日下午,一则“GY被查”的传言开始发酵,随后迅速在投资圈传开,很多观点猜测“GY”可能是国内顶级私募“高毅资产”,而后甚至传出高毅资产旗下基金经理“冯柳”被查。

公开资料显示,高毅资产是国内顶级私募。旗下汇聚了多位长期业绩优秀、市场经验丰富的明星投资经理。目前投研团队逾40人,由邱国鹭担任董事长,邓晓峰担任首席投资官,卓利伟担任首席研究官,冯柳担任董事总经理,孙庆瑞、吴任昊担任合伙人、资深基金经理。公司回应:不属实!已着手调查谣言源头

针对这则“被查”传闻,高毅资产迅速回应。17日晚,据“高毅资产管理”微博消息称,近期网传“被查”谣言不属实,公司以及旗下基金经理目前均保持正常运营和工作状态。我们已着手调查谣言源头并对相关造谣传谣行为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追诉的权利。谣言止于智者,请大家勿轻信谣言和传播谣言。

而其董事总经理冯柳则在下午4点左右,在微博转发高毅资产文章《致广大而尽精微,高毅资产孙庆瑞详谈从宏观到个股的进化过程》,疑是变相辟谣。高毅资产官网显示,该公司是国内投研实力较强、管理规模较大、激励制度领先的平台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汇聚了多位长期业绩优秀的明星投资经理。目前投研团队逾40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高毅资产以2537亿元管理规模位居首位,产品数量多达525只,在A股广泛布局。

冯柳旗下基金现身超60家上市公司持有市值超400亿

据证券时报·e公司,高毅“被查”传闻的起因,有少数猜测或许跟所投资的某个股有关;也有观点认为更大的背景可能是私募联合坐庄问题被关注了。

今年以来,冯柳通过大宗交易和定增一路加仓世纪华通。根据大宗交易记录,冯柳第一笔买进世纪华通的时间在1月22日,随后不断通过大宗交易加仓,直到一季度末,冯柳持股2.19亿股。

4月13日晚间,世纪华通发布的非公开发行公告显示,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获配8108万股,持股高达3亿股,持股市值达到42.12亿元,持股比例达到4.82%,逼近5%的举牌线,已经成为世纪华通的第五大股东。

根据公告,此次非公开发行股份于2020年4月14日上市交易。按照规定,通过此次非公开发行获配的股份自股票上市6个月内(即10月14日前),不得转让本单位或个人所认购的上述股份。但10月31日,世纪华通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冯柳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没出现在世纪华通的十大股东和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邻山1号远望基金没有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意味着该基金持有的世纪华通流通股份数少于第十大流通股东。第十大股东持股数为1.82亿股,仅凭这些信息并不能说明基金持有多少限售股份数。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这一信息判断冯柳是否违规减持了非公开发行获配的股份。高毅“被查”传闻虽然很快就以公司的辟谣回应而告一段落,但却让高毅私募持有人和跟着高毅投资的股民们吓出“一身冷汗”。

尽管高毅事件发酵时间在A股收盘后。高毅资产三季度大幅增仓、并跻身十大流通股东次席的大华股份,却在当天未有明显利空消息的情况下,出现了最高8.43%放量下跌。

在大华股份股吧里,有依然被“蒙在鼓里”的股民发帖称:如果传言被证实,那将是一场灾难...”,还有股民称“高毅辟谣了,明天可以回血了”。“都在传GY被查,或许这才是大华暴跌的原因吧。”一位股民在某股票APP论股社区留言。而在大华股份的股吧中,多位股民发帖直指暴跌或许与当日的传闻密切有关。

海康威视也下跌了3.03%,万达电影则冲高回落跌0.27%。一些持有这两家股票的股民也纷纷在论坛吐槽,股市走低或许上述传闻相关。

邱国鹭投资业绩

人们常说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其实,风险和回报常常不成正比。投资不可能不承担风险,成功的投资就是要承担那些已经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应风险折价但是真实危险性却很小的“假”风险。保罗·琼斯是我最尊敬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照片中,墙上贴着他的座右铭,Losers average losers(傻冒才在亏损股上摊低成本)。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止损不止赢是短线交易的第一法则,自不必多说。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对待亏损股呢?止损,死扛,还是越跌越买?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回顾一下卖股票的三个理由:1、基本面恶化;2、价格达到目标价;3、有更好的其他投资。换句话说,价值投资买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卖出的原因就是:1、公司没有想象的好,2、不再便宜;3、还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这三个理由均与是否亏损无关。许多人潜意识中把买入成本当作决策依据之一,常见的两种极端行为:1)成本线上,一有风吹草动就锁定收益;成本线下,打死也不卖。2)成本线上无比激进,因为赚来的钱输了不心疼;成本线下无比保守,因为本钱亏一分也肉痛。这两种极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帐户”在作祟。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全市场除了你之外,没有人知道或关心你的买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亏损对股票的未来走势没有丝毫影响。保罗琼斯在判断哪些股票是Loser的时候,他并不是从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从股价的近期高点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参照点。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亏损股和盈利股的区别,也就不会总希望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许多人在某个股票上亏了钱,总想从这只股票上赚回来,结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反而错过了很多其他机会。投资就是个不断比较不同股票的过程,与成本无关。熊市末期,价格已经显着低于价值了,常常吸引价值投资者买在底部的左侧,这时候止损就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了。不止损,就有潜在的Ruin Risk(毁灭性风险)的问题,不可不慎。不止损是有很严格的前提条件的:1、必须是避开了各种价值陷阱;2、所买的股票有足够安全边际;3、所承担的只是价格波动的风险而非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之前写的三篇博客《价值陷阱》、《成长陷阱》、《安全边际》和《真假风险》其实就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条件下可以死扛,而什么条件下必须止损。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比尔米勒在辉煌了15年之后晚节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额收益悉数退还给市场的前车之鉴,值得每个投资者深思。价值陷阱价值投资最需要的是坚守,最害怕的是坚守了不该坚守的。金融危机时花旗从55元跌至1元的过程中就深度套牢了无数盲目坚守的投资者。关键是要避开价值陷阱。所谓价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该买的股票,因为其持续恶化的基本面会使股票越跌越贵而不是越跌越便宜。有几类股票容易是价值陷阱第一类是被技术进步淘汰的。这类股票未来利润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数码相机发明之后,主业是胶卷的柯达的股价从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现在的3元多,就是标准的价值陷阱。所以价值投资者一般对技术变化快的行业特别谨慎。第二类是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所谓赢家通吃,顾名思义就是行业老大老二抢了老五老六的饭碗。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势所趋,行业龙头在品牌、途径、客户黏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业内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价值陷阱。第三类是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产业。夕阳产业,意味着行业需求没增长了;重资产,意味着需求不增长的情况下产能无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资产就作废了);分散,意味着供过于求时行业可能无序竞争甚至价格战。这类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为其利润可能将每况愈下。第四类是景气顶点的周期股。在经济扩张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价值陷阱,因为此时的顶峰利润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周期股有时可以参考PB和PS等估值指标,在高PE时(谷底利润)买入,在低PE时(顶峰利润)卖出。买卖周期股必须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选股。第五类是那些有会计欺诈的公司。但是这类陷阱并不是价值股所特有,成长股中的欺诈行为更为普遍。这几类价值陷阱有个共性,那就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现在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只要能够避开价值陷阱,投资可以很轻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买入并持有,直到股价不再便宜时、或者发现公司品质没你想象的好时,卖出。这是一个蠢办法,但正如《美国士兵守则》所说,若一个蠢办法有效,那它就不蠢。成长陷阱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长股;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长股”。许多国家(包括A股)的历史数据表明,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回报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Growth Trap)比价值陷阱更常见。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需要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细分子行业研究经验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投资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种成长陷阱。1、【估值过高】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过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率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中小板/创业板就是例证)。一旦成长故事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2、【技术路径踏空】成长股经常处于新兴产业中,而这些产业(例如太阳能、汽车电池、手机支付等)常有不同技术路径之争。即使是业内专家,也很难事前预见最终哪一种标准会胜出。这种技术路径之争往往是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一旦落败,之前的投入也许就全打了水漂,这是最残酷的成长陷阱。3、【无利润增长】上一轮互联网泡沫,Profitless Growth大行其道,烧钱、送钱为手段来赚眼球。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高的行业(例如C2C、QQ),在发展初期通过牺牲利润实现赢家通吃,则为高明战略;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低的行业(例如B2C电商),让利所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不可持续。4、【成长性破产】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业务,快速扩张时在固定资产、人员、存货、广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因此现金流往往为负。增长的越快,现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极端情况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成长性破产(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过多的地产商和开店过快的直营连锁(特别是未上市的)。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挣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长投资要警惕主业不清晰、为了短期业绩偏离长期目标的公司。当然互补多元化(例如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相关多元化(横向完善产品线和纵向整合产业链)另当别论。6、【树大招风】要区别两种行业,一种是有门槛、有先发优势的,Success 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导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种是没门槛、后浪总把前浪打死在沙滩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 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竞争)。在后一种行业,成长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太成功了,树大招风,招来太多竞争,蜂拥而至的新进入者使创新者刚开始享受成功就必须面对无尽跟风和山寨。例如团购,稍有一两家成功,由于门槛低,一年内中国就有3000家团购网站出现,谁也赚不到钱。即使是有门槛的行业,一旦动了行业老大的奶酪引来反击,一样死无葬身之地,例如网景浏览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树大招风,引来微软的反击,最后下场凄凉。7、【新产品风险】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应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强大如可口可乐,也在推新品上栽过大跟头。稳妥的消费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医药股在新产品上吃的苦头更是不胜枚举。科技股的悲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常常不被市场认可,医药股的悲哀则是新药的开发周期无比漫长、投入巨大而最后的成败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事前预。8、【寄生式增长】有些小企业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傍大款”,有的是为苹果间接供应零部件,有的是为中移动供应服务,在2010年的“中小盘结构性行情”中都鸡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实,寄生式增长往往不具持续性,因为其命脉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有些核心零部件生产商在自己的领域内达到寡头垄断地位让下游非买不可,提高自己产品的转换成本让下游难以替换,或者成为终端产品的“卖点”(如英特尔),事实上自己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成为“大款”的,另当别论。9、【强弩之末】许多所谓的成长股其实已经过了其成长的黄金时期,却依然享有高估值,因为人们往往犯了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错误,误以为过去的高成长在未来仍可持续。买成长股时,对行业成长空间把握不当、对渗透率和饱和率跟踪不紧就容易陷入成长陷阱而支付过高估值。10、【会计造假】价值股也有这个陷阱,但是成长股中这个问题更普遍。一个是市场期望50%增长的成长股,另一个是市场期望10%增长的价值股,哪个更难做到?做不到时,为避免戴维斯双杀,50倍PE的成长股和10倍PE的价值股,哪一个更有动力去“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市场的预期?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成长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价格抬高了,而人性又总把未来想象得太美,预期太高,再好的东西被过度拔高后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后就变成陷阱了。成长本身并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点中对未来成长习惯性的过高预期和过高估值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安全边际有安全边际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东方不亮西方亮,给点阳光就灿烂有个段子说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未来N种情景,只要1条实现就挣钱,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就是安全边际。对未来要求太高的股票是没有安全边际的,正如《美国士兵守则》所说,必须组合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会一块运来。去年买工程机械时,心想:机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镇化、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能扩张、中西部大开发、进口替代、国际化、走出去战略,哪一条能实现对工程机械都是利好,这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边际。2、估值低到足以反应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低估值是安全边际的重要来源。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应的就是对未来的低预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应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未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人说,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其实,低估值所带来的安全边际是获得低风险高回报的最佳路径。价值1块钱的公司,5毛钱买入,即使后来发现主观上对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观上公司出了意外导致价值受损30%,两种情况该公司仍值7毛钱,投资者仍不吃亏,这就是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3、有“冗余设计”,有“备用系统”来限制下跌空间安全边际好比工程施工中的冗余设计,平日看似冗余,灾难时才发现不可或缺,例如核电站仅有备用发电系统是不够的,最好还有备用的备用。现实生活中百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十年发生一次,股市更是如此。铤而走险虽然能在许多时候增加收益,但是某天你会发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零乘以任何数都是零,所以特别要警惕Ruin Risk(毁灭性风险)。垃圾股如果没有更大的傻瓜接下一棒,股价是没有“备用系统”支撑的。博傻游戏玩久了,骗子越来越多,傻瓜就不够用了,还不如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双重保险中寻找安全边际。4、价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买有安全边际的公司通常业务简单,价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股价下跌本身对公司基本面有负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例,贝尔斯登股价跳水会导致交易对手“挤兑”,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买;可口可乐股价跳水丝毫不影响它卖饮料,无反身性,故可越跌越买。真假风险一、感受到的风险和真实的风险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感受到的风险(Perceived Risk),另一种是真实的风险(Real Risk)。股票暴涨后,真实的风险上升,感受到的风险却在下降,在6000点股市最危险的时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后,真实的风险下降,感受到的风险上升,在2000点股市相对低谷时人们感受到的却都是凄风苦雨。乘飞机和乘汽车相比,旅行相同的距离,乘汽车的死亡率是乘飞机的60多倍,但是有飞行恐惧症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车的人却很少。乘飞机的Perceived Risk大,但是真实风险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万分之一),所以卖航空保险是一门很好的生意。二、暴露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风险可以分为暴露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我们要承担暴露的风险,因为人们已经避之惟恐不及,危险性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了,承担这样的风险会有相应的高回报。相反,我们要避开隐藏的风险,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承担这样的风险没有相应回报。911事件发生后,人们都不敢坐飞机了,其实9月12日与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风险大了但是隐藏的风险反而小了--之后的10年是美国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后数月,许多人以驾车代替乘飞机,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车祸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能否区分真假风险往往也体现了一家机构的文化和水平。1987年10月,美国股市一天狂泻23%,高盛的风险套利部门损失惨重,鲁宾微笑着对团队说,公司对你们充满信心,如果你们想加仓的话,那就去做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竞争对手Smith Barney 在黑色星期一之后解雇了套利部门的所有员工。其实,黑色星期一之后,暴露的风险很大,但是隐藏的风险不大;感受到的风险很大,但是真实的风险不大。能区分并利用这两种风险的不同,是成功投资的必要条件。三、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再换个角度看,风险还可分为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当市场在5000多点时,股价天天向上,风平浪静,价格波动的风险貌似不大,但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却巨大;当市场在2000点时,股价跌跌不休,波涛汹涌,价格波动的风险好像很大,其实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却已急剧缩小。美国的VIX指数,衡量的就是市场的波动性,每次市场的底部伴随着的都是VIX的高点,也就是市场波动性最大的时候。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底部斩仓呢?就是因为市场底部往往也是市场波动最剧烈的时候,而大多数投资者承担股价波动风险的能力是很弱的,并且常常在市场底部把波动性风险混同为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有个故事说一个失恋的人找到一个老和尚,他说师父啊,这个事情我怎么都放不下,老和尚就让他拿着一茶杯,给他倒热水,水满了烫到他的手,他就把杯子放下来,老和尚说,这个事情就跟这杯茶是一样的,痛了就放下了。很多人做股票也是一样的,涨了,爽了,就满仓;跌了,痛了,就清仓。低点低仓位、高点高仓位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对于逆向投资者来说,最痛的时候,往往是最不该放手的时候。正如索罗斯所说,如果你承受不了失败的痛苦,就不要入市,因为没有人能够百战百胜。对于管理他人资产的职业投资者来说,市场波动的风险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并且在客户赎回或者风控强制止损时,就会转化为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对于每一个基金经理来说,成功的前提是管理适合其投资风格的产品和找到适合其投资风格的客户群。四、真假风险人们常说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其实,风险和回报常常不成正比。投资不可能不承担风险,成功的投资就是要承担那些已经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应风险折价但是真实危险性却很小的“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