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 看净值选基金
白交易:我看上了两支基金,一支净值5.0,一支净值0.5理红涨:选基金可不能图“便宜”解释:基金净值的大小无法代表基金的“贵”与“便宜”,但可以代表基金的历史成绩单。净值高说明这支基金的历史累积业绩不错,净值低说明这支基金历史业绩相对较差。基金成立时间久且累积业绩不错的基金一般净值都相对较高。误区2 持有基金频繁交易
白交易:基金也是投资股票,也可以频繁买卖交易,高抛低吸。理红涨:基金交易成本大,频繁交易手续费大概率都挣不回来。解释:基金的交易成本要比股票高很多。买有申购费、卖有赎回费,并且基金持有时间越短,赎回费越高。短期频繁买卖基金,增大交易成本。另外基金赎回也需要2-4个工作日才可以到账,时间机会成本也非常重要,所以基金不适于短期频繁交易。误区3 长期持有一定赚钱
白交易:有大神说了,买基金就要长期持有,持有时间越长越赚钱。理红涨:那可以不一定,长期持有基金也需要结合基金本身视情况而定。解释:从理论上讲,持有基金时间越长,亏损概率越低,盈利概率越大。因为市场不可能一直处于熊市,也会遇到牛市。但买基金就像开餐馆:开店时间长可能会有不少老客,但真正决定客流量的是饭菜口味、价格、服务。基金持有时间长越能赚钱,也要基于产品本身质量过硬,比如基金经理团队是否稳定、入场时机是否合适、投资赛道是否选择正确等。误区4 持有基金越多,风险越低
白交易:都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我买了很多支基金,能降低风险。理红涨:个人建议,支数不是关键,维度的互补性才是关键。解释:买基金除了要注意分散风险外,还需要注重资产配置,讲究基金持仓具有攻守兼备特征。如果持仓基金都是一类型基金,基金再多也无法降低风险。基金组合需要明确风险偏好、理清基金类型、去掉重复性基金,因此建议,在不同板块、行业、风格等维度上选择对应1-2只代表基金即可。误区5 基金定投适合所有基金
白交易:大家都喜欢基金定投,是不是所有基金都适合定投呢?理红涨:并非如此,波动较大或者短期不太确定方向,但中长期坚定认可的基金才适合定投。解释:我们基金定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择时错误以及降低一次性买入造成的风险。但基金定投只适合具有一定波动性的股票(混合)类基金。类似于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本身基金的风险性较低、波动性也不大,更适合一次性参与。误区6 明星基金经理产品一定能赚钱
白交易:我就冲着明星基金经理去买基金,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帮我赚钱。理红涨:nonono!盲目跟风可是一个不正确的选择。解释:基金业绩好坏,固然是和基金经理操作能力密不可分,但基金经理可不是单打独斗,背后还有一整个投研团队。如果市场风格发生转变或这个基金经理脱离了团队也有可能难以达到之前的操作水平。另外我们购买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也需要注意入场时机和持有时间,市场火爆时我们盲目跟风,无法忍受下跌波动,最后割肉离场,同样难以赚到钱。
基金投资避免误区的措施
企业获取风险投资中有哪些常见的盲点?企业又该如何加以避免呢?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中智投行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小文、上海创 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品高、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张梅三位专家。他们根据自己平时接触的案例,总结出企业在吸纳风险投资时常见的几种误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尽职调查”不配合来自浙江的钱先生获得了一种智能电热水器的专利,并投资150万元成立了工厂。钱先生非常看好自己的项目,为了改进技术扩大销售规模,他于2004年11月带着该技术来到了上海市投融资洽谈会上。投资方了解情况后告知他,该产品虽然获得过专利,但这并不能保证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所以要等“尽职调查”(对项目进行的专项调查)后才能继续洽谈。对此,钱先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好的项目还要调查,这不是有意为难吗?当场就与投资方产生了争执,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点评:企业(个人)获得专利或者奖项,一般来说不会成为投资者所关注的重点,除非是入围国家863、923计划这样权威的评选。在决定投资之前,投资者通常会进行“尽职调查”。对于融资者来说,不能对自己产品盲目乐观,而是应该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 王品高夸大利润前景某医药企业开发了一种具有缓解关节疼痛的自助式的仪器,按照预期,他们把该仪器定价为580。后来,他们才发现,市面上已经有同类产品,虽然效果略为逊色,但定价只有300多元。在进行融资答辩时,该企业把市场前景描绘得“一片光明”,并断言一只杯子的利润空间有200多。当投资方问起有何潜在的市场风险时,他们将自家产品对与同类产品相比定价过高的缺点避而不谈。投资方在调查后认为利润空间没预期那么高,便放弃了投资计划。点评:融资方要对投资方坦诚相待,在信息上要完全透明,特别是在进行答辩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夸海口,或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隐瞒。而应坦诚地说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自信地说出预备的解决方案。风险投资不可能没有风险,投资者关心的就是融资方是否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如果融资方明知有风险避而不谈,还可能被投资方认为自己人品有问题,这一点恰恰就是投资方最担心的。 王品高融资未到先花钱最近刘先生可“傻眼”了。上个月他与一家创投企业谈妥了一笔500万元的融资,约定资金本月到账。刘先生吸引投资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所以在签订协议后,他就把原来计划购买原料的资金购买了设备,准备等风险资金到账后,再一次性采购原料。到了约定的期限,资金却没有到账,一打听,投资人又看好了另一项投资项目,离他而去了。
基金投资避免误区的原因
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基金的赚钱效应也在凸显,新基金的发行也比较火爆,有的投资者特别追捧新基金,觉得上涨潜力大,价格低。新基金确实有一些表现非常不错,不过关于买新基金不少投资者还是存在不少的误区,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基金投资过程中那些不必要踩的坑。第一个坑,把买新基金当做打新股有炒股经历的投资者都知道,在的A股市场,新股中签就代表着稳赚,行情好的时候,翻好几倍都是正常的,中了新股可谓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有一些刚刚从股市转到基金市场的投资者以为认购新基金就跟打新股是一样的,以为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买到就是赚到。两者是不一样的,新股可以闭着眼睛申购,遇到发行就可以申购,但是新基金不一样,需要我们好好挑选,基金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来投资股市,新基金建仓投资的是股市里面的已经上市的老股票,基金的收益取决于这些股票的价格增长,新基金赚钱的逻辑和新基金发行的价格没有太大关系。
第二个坑,推崇新基金,嫌弃老基金很多人觉得老基金已经发行了比较长的时间,有的涨到56块,涨的已经比较多了,不会再有更大的上涨潜力,那些没有涨上去的也涨不动了,而新基金不一样,它的净值才一块钱,相比于老基金有更大的上涨的空间。这种想法自然是不对的,首先基金的上涨是没有上线的,而且基金的价值跟净值的高低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国内大部分基金投资者都患有净值恐高症而已,国内的基金市场发展时间不长,所以大部分基金的净值不高,所以有的人觉得56块的净值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对于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几十块钱的基金净值是很常见的。基金的收益是相对收益,卖出时候的价格减去成本再乘以份额就是你获得的收益,基金的收益取决于所投资的品种的收益情况,比如说股票基金的收益取决于投资的股票的盈利情况。并且新基金相对于老基金而言,有3个月左右的建仓期,并且在初期,新基金的股票仓位会比较低,遇到好的市场环境,新基金没有老基金涨的好。
第三个坑,哪个基金经理涨的多就选谁单从业绩的涨幅去看追逐基金经理是不太明智的。基金经理的业绩除了跟个人能力和研究团队有关,也跟市场和板块热点有关,基金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如果一支基金只是在短期内爆发增长肯定不是我们的选择目标。关注收益更要关注风险,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他管理过的基金历史最大回撤率的表现如何。不要看在行情好的时候他跑的有多快,而要看行情不好的时候业绩回撤是不是足够小,涨的多,跌的少,这才能获取最高收益。以上是关于新基金投资的几大误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避免采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