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个股中的持仓基金数是越多越好。下面就给你来说说!
基金重仓股质地优良
基金是由一群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无论是知识、信息、资金、技术等都比个人投资者具有压倒性优势,其票池的股票已经是经过风控等重重把关后选出来的优质股票,重仓股更是这些优质股票里面最符合国家政策,竞争力最强的上市公司。散户在对近4000只股票进行选择时会犯困难症,不妨重点关注基金重仓品种。如何获取基金持仓信息
公募基金不允许随时公布持仓信息,只会在季报时公布每个季末的持仓情况,公布出来就是下个季度了,比如一季度季报是在4月20日左右公布,是上个季度末的持仓情况,会有一定的延时性。部分投资者会认为,延时的这一段时间,股价已涨了很多,现在就进去是在给基金抬轿或接盘。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基金持股,特别是重仓股,建仓和退出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用散户思维去看。比如茅台,很多年来一直都是基金重仓,到现在也没减仓,依此参与的投资者应该都有不菲的收益。如何参与基金重仓股
一般可以在重仓股出现回调时介入。
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市场处于下跌通道中,要回避基金重仓股。此时基金要应对赎回,不得不减持重仓股,从而造成重仓股的加速加跌;
2. 反过来看,市场处于上涨通道,要重点配置基金重仓。此时基金资金宽裕会主动加仓,重仓股得到增量资金而上涨;
3. 年底前,可以关注基金重仓,特别是排序靠前的基金重仓股。此时基金会为了年终排位展开激烈角逐,重仓股往往有爆发机会。散户投资者择股能力相对有限,应该重点关注基金重仓股,并择机介入。
主动基金持股数量限制
一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得高于该基金总资产的10%;一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得高于该股票流通股的10%。这两个10%是明文规定的限制公募基金投资股票是一定要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即便再看好一家上市公司,也不能有重仓持股的赌博行为。这就与私募基金有很大差异,私募基金不会有这种规定,所以相比公募基金,如果是同种类别投资方向的,都是投资股票的,则在风险上私募基金要更高,潜在收益会更大。公募基金由于这个规定,导致股票新基金持股少则十几只,多则几十只,一只股票变现不佳或者一只股票表现极好也不会对整体基金有决定性的影响,降低了个股非系统性风险,也降低了或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基金都有季报,可以通过季报的查看获得一部分基金持股的信息,包括股票名称和持股比例等。季报会在一个季度过后的20天左右公布。可以在基金公司官方渠道查询到。
主动基金持股数量怎么算
额度1000就是能申购1000股。
上海和深圳交易市场是分开计算的,上海交易市场每持有1万元人民币市值,可以申购1000股,不足1万元的部分不计入到申购额度,深圳证券市场每持有5000元市值,可以申购500股,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
新股额度是t-2日前20个交易日日均持有的A股份额,比如前20个交易日只有一天有20万元市值,其他时间为零,则20个交易日日均持有A股份额为1万元,那么可以购买上海证券交易市场股票1000股,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票500股。新股申购注意事项:
首先必须要了解并掌握新办法中的具体规定,并注重上网定价的发行流程。
比如《办法》中明确资金申购遵循“一经申报,不得撤单”的原则。投资者可以使用其所持的证券账户,在申购日向交易所申购发行的新股,除法规规定的证券账户外,每一个证券账户只能申购一次,重复申购除第一次申购为有效申购外,其余申购由交易所交易系统自动剔除,资金不实的申购一律视为无效申购。沪市规定每一申购单位为1000股,申购数量不少于1000股,超过1000股的必须是1000股的整数倍。具体申购时间为T日上午9:30-11:30,下午1:00-3:00,等等。
要注重一级市场的相关风险。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推出,投资新股没有风险、包赚不赔将成为历史。在新的发行体制下,市场化因素将更为明显。所以投资者要重视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注重相关机构的一些研发报告,以规避一级市场的风险。
要学会“变招”,改变过去的选股思路和投资策略。随着新股发行新政的推出,市场的投资思路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奉行坐庄,逐渐向价值投资转变,注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研究基本面将会被市场接受和推崇。
比如习惯于一级市场“打新”的投资者,由于申购中签而进入二级市场后,因厌恶风险的本性,使他们会主动关注那些风险较低、业绩较为稳定、回报率较高的蓝筹公司,从而引导整个市场的二级投资者回归理性,转变那种“重技术面,轻基本面”的选股思路。
随着新股发行日益临近,一方面市场上各路人马开始调整持仓结构,各机构会从手头累计涨幅较大、后市潜力预期小的个股中腾挪出资金,空出仓位,虚以迎新。
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可能带来新的优质上市公司有着较为强烈的预期,那么质地较好的新股上市时无疑会对机构已经持有的同类个股产生“挤出”效应,从而给这类个股的股价带来压力。随着新股发行日期的日益临近,投资者要注意回避此类风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股申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