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面向高收入人群,通常要求资产几百万以上。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2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陈光明,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公募基金管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等。
从资金募集方式看,公募就是公开募集资金,通过各金融证券机构,广播电视媒体杂志公开招募。私募就是私下募集资金,这里的私下就是地下,国家法律也没说不合法。私募基金不像公募那样监管体系严格,只是建立在彼此的信用上的,另外私募基金是不可以上市转让的,银行一般也不好代销。多数只能在基金公司买。。 从投资对象看,私募基金可以投资范围相当广,可以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以是私营企业,或者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也可以投资黄金地产实业,或者信用贷款,但是公募基金国家法律为保证投资者利益,一般投资三个市场,股市、债市、货币市场,市场很少很少。
拓展资料:
1.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并于2018年11月19日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经营范围是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的其他业务,致力于成为领先的长期价值投资机构,追求持有人长期利益最大化。
2.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别以外,在投资理念、机制、风险承担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投资目标不一样。公募基金投资目标是超越业绩比较基准,以及追求同行业的排名。而私募基金的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但私募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 两者的业绩激励机制不一样。公募基金公司的收益就是每日提取的基金管理费,与基金的盈利亏损无关。而私募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私募产品单位净值是正的情况下才可以提取管理费,如果其管理的基金是亏损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收益。一般私募基金按业绩利润提取的业绩报酬是20%。
睿远基金负责人名单
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又有最新进展,公募“大佬”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再推股权激励计划。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睿远基金股东名单中新增了上海玮远、上海瑛远两个股权激励平台,包括总经理饶刚在内的8名投研骨干新进员工持股名单之中,饶刚出资350万元,持有睿远基金3.5%股权。
此次股权激励完成之后,陈光明持有睿远基金股权从5300万元下降至4991.98万元,仍是公司实控人、第一大股东。
这已是睿远基金第三次推行股权激励,随着股权激励逐步推进,睿远基金股权激励的覆盖面也从高管、投研等核心业务骨干进一步覆盖至投研“中生代”。
睿远基金推行第三次股权激励
尽管今年资本市场急剧震荡,权益基金规模增长颇具挑战,仍有基金公司在“坚定不移”逆势推进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睿远基金近期完成投资人(股权)变更,新增上海玮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上海瑛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同时包括第一大股东陈光明等其他股东出资额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陈光明出资金额从原来的5300万元下降至4991.98万元,持股比例从53%下降至49.92%,仍是睿远基金的第一大股东,这也是睿远基金成立三年多时间以来,陈光明第二次转让所持股权。
陈光明曾表示,公司发展的核心是做好业绩,价值投资的核心能力是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投资研究要更全面扎实,要不遗余力地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其中在研究团队建设上核心是找对人、做对事、长期做,充分地授权赋能,包括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制,不断培养和沉淀长期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等,这是一个持续累积和长期进化的过程,需要扎实做好。
睿远基金成立于2018年11月,2021年曾两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在2021年2月份,睿远基金首推员工股权激励,当时,包括赵枫在内10多名公司投研人员及核心骨干新晋公司股东。
到了2021年12月,也就是睿远基金成立满3年之际,公司主要股东陈光明以及董事长刘桂芳也亲自拿出自己所持股权,加大睿远基金的员工股权激励力度。当时包括杨达治、陈保春、李_等员工新进员工持股名单。
股权激励覆盖投研“中生代”力量
与前两次股权激励计划不同,睿远基金第三次股权激励覆盖的主要对象,除了新任总经理饶刚之外,其余人员均是投研“中生代”力量。
天眼查信息显示,新增的员工持股平台中,上海玮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360万元,总经理饶刚出资350万元,董春峰出资10万元,合计持有睿远基金3.6%股权,上海玮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也是睿远基金新进的第六大股东。
上海瑛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70.01万元,陈烨远、陈术子两人分别出资20万元,周睿洋、杨维舟、秦伟三人分别出资10万元,陈光明出资0.01万元,合计持有睿远基金0.7%股权,新进睿远基金第十一大股东。
刘都在之前已经成立的另一个员工持股平台——上海洵远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新增出资100万元,也是近期新进股权激励的员工之一。
第三次员工股权激励的对象均是投研人员,饶刚除了是新任总经理之外,也是睿远基金混合资产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
董春峰目前担任睿远基金混合资产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陈烨远则是睿远基金专户投资部的投资经理。陈术子、周睿洋、杨维舟、秦伟、刘都等人经常出现在上市公司调研名单中,从过往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上看,秦伟的研究方向主要覆盖生物科技等行业,陈术子主要覆盖化工、电气部件与设备、金属与非金属等行业,周睿洋覆盖化工、电子元件、半导体等领域,杨维舟主要覆盖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电子设备和仪器等领域,刘都覆盖服装服饰、酒店等领域。
从入职时间上看,这一批股权激励的员工大多数都是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入职的老员工。
有助于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2013年6月1日,修订通过的“新《基金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允许公募基金公司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这直接激活了行业股权激励热情,股权激励也由点及面展开。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目前有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达38家(仅统计通过合伙企业设置员工持股平台模式)。
行业内股权激励呈现出两大方向,一是老牌基金公司纷纷开始“股权激励”激活内部积极性,目前行业排名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广发、汇添富、南方基金均设立了员工“股权激励”。
二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成为推行股权激励的主力军,许多新基金公司在成立之时就设定了股权或者事业部制的激励方案,已经形成“行业标配”。例如。今年2月份新成立的“个人系”基金公司——泉果基金,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包括上海泉至清、上海泉至澈、上海泉至澄、上海果至行在内的4个员工持股平台。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曾表示,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要有稳定的治理结构、稳定的管理层、良好的激励机制。员工持股计划既表现了股东和公司对员工的认可,也成为了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股权激励制度将基金经理和核心员工的待遇与其对公司所做的贡献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应该说,长短机制并举,投研团队也更为稳定,投研人员的稳定也提升了业绩和投资风格的稳定性。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直言,股权激励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吸引人才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当前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头部化现象严重,中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设立股权激励措施,也有助于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整体看,基金行业是专业人士组成的行业,员工股权激励能够建立长效机制,增强综合投研能力。”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核心人员或管理层拥有股权激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除了人才,股东实力、渠道优势等因素也是影响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睿远基金负责人是谁
睿远基金有3个基金,睿远成长,睿远3年,这是公募的。还有一个私募,门槛300万起。
1、2018年,陈光明创办了睿远基金,刚拿到证监会批复就火出圈了,直接上了微博热搜榜。
成立后不久,睿远发了一只起购门槛高达300万私募产品,结果一下募了80多亿。
2、2019年3月,睿远发行第一只公募产品,募集上限60亿,但是第一天就有710亿元认购金。最后只好比例配售,配售比例7.03%,即认购100元,最后只能成交7.03元。
3、2020年初,2月18日,睿远推出自己的第二款公募产品——睿远均衡价值混合,还是只募60亿,结果开卖15分钟就卖爆了。
4、最后当天募了1200亿,这次配售比还不到5%。顺便刷了个公募基金历史募集规模纪录。
5、而这两只产品的业绩,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数据显示睿远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不仅远远跑赢沪深300指数(4823.509,43.13,0.90%)(4823.5091,43.13,0.90%)。
注:睿远的业绩曲线为该公司旗下所有基金的平均月度回报计算业绩表现,公募基金曲线平均为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
拓展资料
基金的股票投资策略:
1、股票投资策略
按照基金合同披露的信息,个股筛选逻辑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
①定性:
从发展潜力、核心优势、盈利可持续、治理结构四个因素挖掘优质企业,这些企业能够符合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自身具备长期竞争优势,能长期稳定盈利,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必须十分清晰。
②定量:
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筛选出估值合理、成长性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双管齐下的选股方式,能比较全面地考察股票质量,确保持仓股票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
港股部分基金合同披露的信息较少,核心选股思路还是要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2、债券投资策略
基金可以投资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和可交债。
其中可转债和可交债合计占比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所以债券持仓还是以利率债和信用债为主。
利率债没什么可说的,政府背书,收益不高但十分安全。
3、资产配置逻辑
根据基金合同披露的信息,基金整个的投资逻辑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4、主要还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环境等,研判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从而进行投资资产的确定和调整,努力实现基金长期、持续、稳定的增值。
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期混合应该会符合“稳中有进”的特点,在尽量保证稳健的前提下,也会为投资者努力赚取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