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
正确的是非观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良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
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
善恶的绝对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的就是善;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恶。顺应自然规律是善;违背自然规律的就是恶。这条是古人公认的道德标准,是儒、释、道三家共同遵循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则。儒家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性德;道家讲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也是性德;佛教讲的“五戒十善”还是性德。这只是最基本的标准,如果细分,还有很多层次,还有很多种。但这条标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已经足够了。
能够随顺性德,就是善,随顺性德可不是随顺欲望,随顺欲望那就不是善了。性德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行,就是平常老百姓说的“良心”,是自自然然的。为什么我们做了善事,心里会觉得舒服、喜悦?为什么我们做了坏事,虽然也可能得到一点快乐,但心里总会忐忑不安、不踏实?就是因为我们的性德本身就善的,顺着性德来,就会觉得舒服,逆着性德来的,心里就会不安。古人对道德修养很重视,现在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古人无论读没读过书,有没有知识文化,他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要随顺自然。在一个家庭中,父慈子孝就是随顺自然,就是性德,就是善,是自自然然的,应该的,这样家庭就会幸福。父亲不慈爱儿女,儿女不孝敬父母,这就是违背性德,就是恶,这个家庭就不会和谐幸福。
不但人与人之间要随顺自然,人与自然环境也要随顺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期,随顺自然就是要爱惜万物,不要去伤害它,它还在生长期,处处要保护它、爱护它。夏天是成长期,还是要保护它。秋天是收获期,果实就可以采摘了。为什么古人说春天不打猎?因为春天动物都怀孕,不能伤害。为什么捕鱼不能捕小鱼?因为小鱼还在成长,像小孩子一样,要帮助它成长。所以渔网的网孔都很大,方便小鱼能跑出来。这就是随顺自然,现在讲叫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是善。
善是与恶相对的,也是以相对于人的利益来说的,有利于人的就是善,不利于人的就是恶。所以善恶标准是相对的,对你为善的也许对他人就为恶,这是善恶的一个基本特征,基本上不存在完全不带一点恶(对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善,也不存在不带一点善的恶(所谓完全损人不利己的事)。
善中有恶的成分,恶中有善的影子,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事件的善恶呢,那就是看善恶的程度,如果以局部的小恶,换取全局的大善,以一小部分人的小牺牲换取大部分人的大利益就是大善,反之则是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