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回报率,它是一个年度华的平均月几何回报,未必与过去一年的实际年度回报相等,当然平均回报率越高就是越好的。2、阿尔法比率:他代表基金多大程度上超过了预期收益率,当然是越大越好了!风险
1、标准差,是指基金每月的实际回报率相对平均回报率的偏差程度,标准差越大基金的波动就越大2、贝塔系数:是基金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收益的总体波动性,它衡量的是基金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该系数为1,基金就和市场共同进退,如果该系数为1.1,市场上涨10%,基金上涨11%,市场下滑10%基金下滑11%。
牛市时,我们选择贝塔系数打的基金,熊市选择该系数小的基金。但是对于一个保守型投资者,还是小点吧,心脏收不了啊...3、晨星风险系数:计算期间相对同类基金,收益向下浮动的风险,该指标越大,下行的风险就越大,我们选择该系数小的基金。两者结合
1、夏普比率:它表示我们每承担一分风险,可以带来几分的回报,该比率越高,基金承担的单位风险得到的超额回报率就越高,该系数也是越高越好了!找两个基金比较一下吧,是不是一目了然;2、R平方,代表了基金和大盘的相关性,其越接近一百,阿尔法系数和贝塔系数就越可靠。扩展资料
基金(Fund)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
从会计角度透析,基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我们现在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证券投资基金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可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不上市交易(这要看情况),通过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申购和赎回,基金规模不固定;
封闭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续期,一般在证券交易场所上市交易,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基金单位。
(2)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资基金公司的形式设立,通常称为公司型基金;
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基金契约设立,通常称为契约型基金。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为契约型基金。
(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可分为成长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
(4)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等。
最早的对冲基金是哪一支,这还不确定。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大牛市时期,这种专门面向富人的投资工具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是Benjamin Graham和Jerry Newman创立的Graham-Newman Partnership基金。2006年,Warren Buffett在一封致美国金融博物馆(Museum of American Finance)杂志的信中宣称,上世纪20年代的Graham-Newman partnership基金是其所知最早的对冲基金,但其他基金也有可能更早出现。
在1969-1970年的经济衰退期和1973-1974年股市崩盘时期,很多早期的基金都损失惨重,纷纷倒闭。上世纪70年代,对冲基金一般专攻一种策略,大部分基金经理都采用做多/做空股票模型。
70年代的衰退时期,对冲基金一度乏人问津,直到80年代末期,媒体报道了几只大获成功的基金,它们才重回人们的视野。
90年代的大牛市造就了一批新富阶层,对冲基金遍地开花。交易员和投资者更加关注对冲基金,是因为其强调利益一致的收益分配模式和“跑赢大盘”的投资方法。接下来的十年中,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更加层出不穷,包括信用套利、垃圾债券、固定收益证券、量化投资、多策略投资等等。
21世纪的前十年,对冲基金再次风靡全球,2008年,全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总额已达1.93万亿美元。2008年的信贷危机使对冲基金受到重创,价值缩水,加上某些市场流动性受阻,不少对冲基金开始限制投资者赎回。
封闭式基金属于信托基金,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固定不变并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投资基金。
参考资料:基金.百度百科
新手怎么通过基金持仓判断基金风险分散程度
通过研究基金的持仓,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只基金,而不仅仅只是停留来对基金名字的思考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怎么通过基金持仓判断基金风险分散程度,仅供大家参考!
怎么通过基金持仓判断基金风险分散程度
基金的持仓情况不管是在基金网站还是基金公司官网披露的季度报告上都是可以查阅的到的。我们可以从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来分析其风险分散程度。
这说明,第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是通过分散持仓来达到分散风险的同时博取收益的目的的,这种投资风格比较适合稳中就进的投资者;第二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明显风格比较大胆,重仓了前十大持仓股,通过相对较少的股票来获取较高收益。但是收益相较于第一只基金来说受到某一只股票的影响会比较大,这种投资风格比较适合激进型的投资者,高收益但也有可能存在高风险。
基金持仓只是某一个时点上的静态持有情况,基金公司会以季度为单位进行产品的信息披露,比如1季度报告,披露的是该基金在1季度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持仓情况。季度报告的披露通常是在四月中旬左右,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基金持有的股票什么时候买进又是什么时候卖出,中间的操作过程投资者是不清楚的,所以也做不到跟上基金经理的脚步。
基金投资是短期争先重要还是争长期的延绵不绝更重要
投资是件长期的事情,短期领先很可能是运气成分,长期可持续的优秀业绩才是体现基金经理的真正实力。
基金圈有种现象叫“冠军魔咒”,就是说那些前一段时间排名领先的冠军级基金,下一阶段可能会大幅下跌,成为“掉队的赢家”,这些“冠军”很可能是踩中短期热门题材,阶段性暴涨。但热门题材就像潮水一波接一波,来得猛去得也猛,想要持续名列前茅可以说是难比登天。
市场上大多数基金经理追求的都是长期业绩,希望给投资者带来持续性收益。他们眼光长远,精选个股、均衡配置,并且注重安全边际,力争适应不同市场风格。他们可能不是短期表现最突出的,却能在各个阶段业绩相对靠前,给基民更好的持有体验。很多长期表现优秀的基金,可能也经历过波动和业绩不如人意的时刻,如果只关注短期领先,可能会错过这些真正带来长期收益的基金。
踩准短期“冠军基”实在太难,如果您本就打算长期投资,何不选择那些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毕竟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哪些情况不建议基金减仓
不看好市场未来表现,觉得还要跌
小编一直告诉大家不要去做短期市场判断,太容易错了——怕未来下跌就减仓/清仓,看市场涨了怕错过要跑步入市,那不成了追涨杀跌的小韭菜了嘛!
基金还是要坚持长期持有,在下跌市更不用怕,只要基金运作本身没有问题,逢跌加仓,还能获得更多廉价筹码!
觉得这基金太差或是基金经理不行,要转向更好的选择
这一点和上半部分回答的第三点很相像,大家经常会因为短期业绩的波动就认定一只基的好坏,然后就管不住手了!所以对待这个问题,除了再复习下上述内容外,小编的建议是拉长时间,尽可能根据长期业绩去下判断
怎么通过基金持仓判断基金风险分散程度相关文章:
★基金投资的风险分析
★基金市场投资指南
★市场高位震荡该止盈还是加仓
★基金该继续加仓还是割肉离场
★为什么基金估值上涨净值却下跌
★2021基金为什么会下跌
★港股基金为什么全面溢价
很多时候我们买入的时候对基金的预期都会很高,所以一旦看着市场涨了,别的产品涨了,我的基金涨得没那么多,很容易就产生“怒其不争”的感觉。
但如果我们买入的时候不是冲动决策而是千挑万选的,那就不应该轻易否定之前的决策。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1、业绩明显下滑
市场一直在变化,没有哪个基金可以在任何阶段都成为“常胜将军”,阶段性的落后是一个必然现象。否则,就又成了追高买入浮亏出局的跟屁虫。
我们要分辨出来的,是一只基金趋势性的业绩下滑,而不是市场风格暂时不匹配的业绩落后。
如果是趋势性的,就意味着这个基金经理可能他的思路、策略能力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比如至少一两年)是会跟不上市场的,所以要适当止损;如果是暂时风格不匹配的,那其实完全可以耐心等待,等风来。
在看业绩的时候要结合市场的整体行情合并在一起看,因为有的时候可能是市场整体行情都不好才导致基金的业绩不好,所以我们把单只基金跟市场的平均水平做一个对比,结合季度的、半年的或者一年内的,看看差异大不大。
根据你买入时的相对排名预期变化来调整,看是否排名下滑的太厉害。如果一只基金连续2-3个季度在同类型基金中的排名跌出前1/2,就要考虑调仓了。与其拿着不动、期待其逆风翻盘,还不如考虑及时赎回,更换一只综合实力较强的基金。
2、基金经理变动
如果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基金经理是取得业绩的关键,基金研究团队。由于金融行业赚钱的机会太多,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会频繁跳槽或换岗。而我国2000年以来的牛市平均时间为5年左右,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尚未经历一轮牛熊的锻炼。
当我们把钱投资在过往业绩表现不错的基金时,突然换了基金经理,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的。
我们要看新基金经理的实力水平,比如他的资历、过往管理基金的业绩、从业时间、擅长的领域等等,综合多个方面考量。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风格,而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否适合自己,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我们选出的“好基金”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更换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结合历史经验来讲,基金经理变更,接任的基金经理能力差的概率较大。秉承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基金经理一旦发生变更,我们就要提前着手考虑考虑弃坑了。
3、规模大幅变动
无论是大幅提高,还是大幅缩水,只要是披露出来的规模,或者是季报的存续规模,或者是新基金发行的新闻报道,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有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几十亿到两三百亿或者反过来),那我就要重新考虑评估这个产品是否要继续持有,还是减仓。
因为如果基金的规模太庞大的话基金经理是顾不过来的。一般来说的话,主动型基金的资金规模上限在50亿以下最好,那么我们基金的基金经理手里是不是还兼任着其他同类型基金的经理?如果有,那我们就需要从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同类型基金整体的资金规模来考虑了。
4、主题基金风口冷却
如果投资的是主题类基金,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它的投资范围比较窄,主题风口过去了,市场相应冷却,基金也就很难一直上涨。
这种情况下,做好资金的搭配以及基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风口过去或者相关行业指数明显高估时,就可以考虑更换。如果你还牢牢抱住这只基金,板块轮动之后,业绩可能并不会多么出色。
5、持仓出现明显变化
我们还需要定期审视看基金经理的持仓,看看基金投资风格是否有重大漂移。
A股具有明显的行业轮动特征,市场风格在不同行业中不停切换。今年赚钱最凶的行业,明年也有可能亏得最多。此时基金经理很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业绩放弃自己擅长的投资领域,而去追求市场热点,造成基金风格漂移。
基金发生风格漂移时,基民首先应判断漂移是一种常态还是偶尔出现。如果历史中基金的行业偏好、风格偏好多次变换,那可能是基金经理喜欢在轮动中寻找机会,若近年来业绩表现良好,说明着基金经理的切换能力不错,能抓住变化带来的机会。
如果基金是经常向不同领域漂移,那就会有很大风险,因为能够持续抓住行业轮动主题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中非常少见,如果由于风格漂移导致基金表现大幅波动,则需要考虑转换到哪些风格稳定、能够坚守自己“能力圈”的基金经理。
如果手里的基金“变坏”了,就建议进行赎回、转换的操作了。因为不好的基金,即使行情来了,赚的也不多,还不如赎回的钱去买只好的、适合自己的基金。
明白了上述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经的“好基”会变坏。在投资上,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但并不意味着要拿每一只基金一辈子。作为基民,为了捍卫自己的财富,也要学习点金融知识,经常关心关心自己挑选的那些“好基金”有没有“变坏”,并且通过分析的过程,找回初心,回想起当时买入这只基金的理由是什么,回归正常预期,然后再科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