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和菲律宾);
西亚18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和不丹);
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独联体7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
中东欧16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
扩展资料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
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会
面临更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专家们普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能遭遇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世界格局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各国间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各国对区域性目标市场的争夺将日益激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韩争相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欧美国家与印度经济关系不断深化。资金竞争是即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朱坚真说,资金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通过引进国际资本,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了吸引外资,周边国家纷纷出台许多优惠政策,这就不可避免加剧国际资本的竞争。除了外部的竞争,很多竞争还将来自国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曙光强调,各省之间最好有分工。西南中国的重点应是向西走,面向印度洋。海南、广东、福建主要是面向南中国海国家;其中福建与南太平洋国家有长期的经贸往来积累的人脉和合作关系,可以与此区域国家对接。浙江、江苏、山东应多与东北亚对接。“广西处在泛北部湾合作经济圈,有陆域通道、钦州北海防城港3大港口,但港口规模不大,应以近海域合作为主;广东应承担起下西洋的支撑点角色,成为下南洋的主导,广东和东盟经济体的合作是主体,但同时也要面向欧洲,走向远洋。”刘曙光说。朱坚真则以广东和广西为例,谈到了定位的趋同可能导致的竞争。他说,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广东“湛茂阳”和广西“钦北防”是其重点。但它们拥有相似的区位条件、资源,产业选择也趋同,同时还同处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国家及粤港澳台地区经济大循环中的中心区位,区域内同类产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朱坚真为同质竞争问题提出的解决建议是,在合理公平竞争的同时要协调合作。他说,在交通运输方面,“钦北防”作为大西南重要的出海通道,必须长于吞吐、进出畅通,这就要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湛茂阳”港口应多功能发展、合理建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临海腹地货源。软硬环境亟须改善引进外资的竞争,实质上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硬环境两方面。软环境,主要是指搭建制度框架、构筑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以及民众的开放理念等。中央此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战略布局将极大地提升软环境质量。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夏善晨着重强调了民众开放理念的建设问题。他说,中国人首先要克服自身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纵深发展,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需要形成,需要走出去。中华民族不能带着强大的自我、空洞的精神面貌重走丝绸之路,这是需要做好准备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朱坚真主要从丝绸之路的“海上”特性谈到涉海产业的发展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综合性较强的配套产业为基础;与此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需要提供原材料、配套产品、运输系统、石化产业等众多基础配套产业。我国的海洋工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质量较低、成本高,影响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而我国真正能够从事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人才匮乏,能够从事海洋新兴产业尖端技术开发、市场预测、技术经济分析、产品营销研究以及情报信息处理的“软科学”人才屈指可数。从我国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距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需要加强。
海上丝绸之路控股集团
与陆路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的唐宋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大大繁荣起来。
大唐帝国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也吸引着东南亚广大地区各民族人民,乃至更遥远的印度洋诸国,这就大大促进了海上丝路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定都于长安的唐帝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关心的是同中亚、西亚的陆路交往。主观上并未侧重海上交通与贸易事业。伴随着大唐帝国国势的强盛、文化的昌明,自然吸引了海外的一些国家。广州承袭了秦汉以来的传统,继续发挥着国际海上贸易中心的作用。特别是由于隋代开凿了大运河,使洛阳与扬州在经济上的地位大为突出,成为唐代两个最大的商业中心。扬州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南海方面的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洛阳和扬州成了广州的新后援体。扬州不是唐帝国的都城,不在天子脚下而能发展成一个商业大埠,令诗人杜牧写出“十年一觉扬州梦”那样传诵千古的佳句,说明它所经营的商业和市场,已不再局限于皇家需求,而且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市民的需求。这对于海上贸易与交通的发展,是至为重要的。
公元7世纪,南海海上交通与贸易大大活跃。它表现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诸国的纷纷来朝上。波斯商人抵达南海,再北上中国沿海诸港活动;再进一步,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渐渐成为南海贸易的居间商,他们的商船更逐渐成为南海、印度洋地区来华贸易的十分重要的工具。这种形势的发展,终于引起唐朝政府的足够重视。公元8世纪初,即714年以前的某个时候,唐朝设立了一个新的、专门负责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唐代中国逐渐重视海上贸易,并不是偶然的。与陆路交通状况相比,海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阿拉伯人征灭波斯萨珊王朝的战争,以及此后唐帝国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使陆上交通受到影响;唐代中国造船业更加发达,造出的“埤仓”巨舶,长50~60米,可载五六百人。此时的中国海船已完全具有远航能力,无须像汉代那样,“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了。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他写下的《东来中国行记》中说,中国船经常停泊在波斯湾的西拉夫。阿拉伯大旅行家马苏迪在《黄金草原和宝石矿》这部历史名著(写成于947年,距唐亡后未久)中,则记述了中国船舶经常航行到“阿曼、西拉夫、奥波拉和巴士拉”。
这一时期前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质量、规模和航海技术等也均有长足的进步。它们当中的“昆仑船”、“锡兰船”等,都享誉中外。在唐中叶,据说锡兰船是外国船中最大者,其规模长20丈,载六七百人。至于阿拉伯与波斯人的船舶,也是“梯而上下数丈”,其规模可想而知。当时埃及的卡里米大商人集团,就有数百艘商船在印度洋各处航行。
集中外航海知识之大成,唐代的贾耽于公元800年前后记述了那条著名的南海大商道,当时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这条海上航线从广州出发,越过南中国海,横穿马六甲海峡,到达当时南海中的大国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区的古国);经过马来半岛西岸,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印度。由印度再驶向阿曼湾,抵达波斯湾头的重要商埠巴士拉(今伊拉克境内),最终可从巴士拉到阿拉伯帝国首都报达(即巴格达)。华船从广州航行到巴士拉的时间,大约共需要三个月左右。这条航线把中国、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地区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的又一重要渠道。
我国南方的广州,是当时世界闻名的港口。从波斯湾的巴士拉、西拉夫、阿曼、印度、爪哇、越南、柬埔寨及其他国家驶来的海船,帆樯云集;香料、珍宝等各种货物,堆积如山。唐代宗在位时,每年抵达广州的各国船只达到4000艘,可见当时海上丝道,真是盛况空前。由于对外贸易的兴盛,除了广州以外,明州(今浙江宁波)、江都(今江苏扬州)等港口与城市也发展起来。在广州和其他港口城市,还设有让外国人进行交易的市区,都归市舶司管理。
从中国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汇集在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上常年吹拂着温润的海风,从海上沟通了沿海的城市和港口。和海岸线平行的陆路更是非洲北部的大动脉,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大道”和“正路”。它东起苏伊士地峡,穿过锡尔提卡长达500公里的荒凉地带,沿着的黎波里海岸向西,一直伸展到大西洋。一路上经过巴尔卡、的黎波里、凯鲁万、塞蒂夫、提阿雷特,直达非斯。这条驿道从埃及到非斯,沿途共计146站。
地中海南岸的驿路又通过沿海港口,同南欧、西欧各国连接在一起。在最西边的丹吉尔,从海上越过直布罗陀可以通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56年,倭马亚王朝后裔在那里建立了独立的王朝,很快繁荣富强起来,成为吸收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通道。另一条海上航路从突尼斯和贝贾亚通向西西里岛。公元9世纪穆斯林开始了征服西西里的军事行动。此后西西里一直是向意大利传播东方文明的重要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