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谈到过基金业绩的因素,如投资风格、标准差、夏普比率等等,但其实真正一只基金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还有一些有趣的因素会影响其基金的内在投资价值:
如何选基金?怎么选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也要看背景
据公开数据显示,担任过卖方研究员的基金经理平均业绩及詹森比率均优于从未担任过卖方研究员的基金经理。卖方研究员主要指的是那些券商研究员,他们需要为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推荐股票,而买方研究员则是评价这只股票该不该买入。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由于卖方直接与上市公司打交道的次数较多,在某种程度上比买方更清楚市场的。曾经担任过卖方研究员而转战基金经理的经历可能会使得基金经理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个股、了解行业动态,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更加深厚的研究功底。卖方研究员中晋级基金经理的几率也比买方研究员难度更大。姜还是老的辣
在风险控制方面,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越长的基金表现越好(注意,这里说的不是业绩表现,而是风控表现),而随着持股集中度和仓位比例的提高,回撤将进一步增大。排排君用组合大师“按照从业年限大于35年或大于10年”的条件对基金经理进行筛选,然后将“最近一年最大回撤”进行降序排列。显然,从业年限在3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回撤指标要远远小于从业年限仅10年以上。咱们选基金的时候,尽量选择老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如何选基金?怎么选基金经理?“重仓”驶得万年船
基金公司的整体持股集中度越高,基金的业绩表现也越好,风险控制水平也越高。很简单,如果好股票那么多,为什么要过度分散?注意这里说的是过度分散,不是不要分散,重仓某几只股票。当然持股集中的基金往往波动也会更大些。一山不容二虎
同一只基金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共同管理基金的人数越多,会对基金业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管理同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数越多,每位基金经理的投资意志可能都无法完全地体现,导致最终业绩表现低于预期。买基金还要跟着大金主
这里的大金主就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越高的基金,平均业绩表现也越好。
机构投资者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投资分析手段,并且由于资金量大,可以有更多机会进行实地调研和考证,最终选择投资实力更强的基金。看基金业绩排行榜选基金可能是大大坑,很多业绩好的基金,规模都在快速变大,关于基金规模变大的,投资者可以关注那些不让你买太多的好基金,私募排排网上买私募是不收认购费的。多关注机构投资者看好哪些基金。基金也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基金的上一期规模对于基金下一期的业绩、风险收益及回撤均有显著的“副作用”。
有数据显示,上期基金的规模每增长1%,下期基金的业绩将会比平均水平下降0.183%。
因为上一期基金规模增长越多,可能会导致下一期基金由于资金量大,很难及时布局、调整仓位,从而使得整体收益被摊薄,业绩受到负面影响。规模增大也有可能会导致投资的集中度下降,整体投资更分散,从而导致回撤减小。看收益,无问规模
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对于旗下的基金收益与波动的影响并不大。规模大的基金公司,其收益和波动不一定好,因为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整体持股集中度可能会下降, 平均值会低于中小规模的基金公司。关注基金公司不如关注基金经理。如何选基金?怎么选基金经理?
择时是个大问题
据公开数据显示,择时能力较强的基金经理非常少,总共占比不到3%,并且随着投资年限的增加这个比例在逐步缩减,投资年限大于4年的基金经理里面,基本没有择时能力较强的人。而择时能力较差的基金经理非常多,占比约50%,并且随着投资年限的增加,这个比例反而在不断增大,剩余的一半基金经理在择时方面是平庸的。
择时能力是衡量对股市每次涨跌的把握,但讲真,市场风云变幻,又有多少基金经理能够把握住每次的上涨与下跌呢?咱们不管是一次性买基金也好还是做定投也罢,把择时抛开,只要宏观环境大好,时间自然会给你答案。市场老司机,开车自然稳
随着投资年限的增加,波动率较高的基金经理占比逐年减小,从35%减小波动0%,也就是说,投资年限短的基金经理波动较大,而投资年限长的基金经理波动较小。那些投资年限小于1年的基金经理是个特例,可能这一年正好处于大牛市或熊市,或者震荡市,而后者会导致基金净值大幅波动。
随着投资年限的增加,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会越来越强,这是毋庸置疑的。投资的本质是投人,炒股的核心是选股。私募排排网上买私募不收认购费,还有不少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择时和选股不可兼得
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具有一定的矛盾,很难同时满足。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市场上的基金经理风格差异很大的,选股的专心选股,择时的专心择时。而其中任何一种能力,比如选股或者择时越强,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越好。当前市场上有择时能力较强的基金经理的数量很少,因此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选择有选股能力的基金经理,因为基金经理考择时很难长期获取超额收益,但靠选股可以。
《创业时代》中金城最后的结局并没有和他一心想挽回的那蓝重归于好,而是和温迪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不得不说这对夫妻的组合着实让很多观众意想不到。但是伙哥竟然觉得这两个人同框的画面竟然真的有些般配呢!说到金城这个角色,伙哥个人觉得他是这部剧中最圈粉的一个人物,虽然他是一个十足的反派,把富二代的嚣张跋扈表现的淋漓尽致,处处跟男主郭鑫年作对,但也被网友们称为“最萌反派富二代”。当然这个富二代的出场也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且有点糟糕的印象,因为第一场戏中他就上演了一场“出轨”的戏码。紧接着金城去正牌女友那蓝公司求婚的戏份也一样让很多观众对他有了非常深刻的记忆点,有钱任性,爱玩也花心,金城无疑就是大家常说的纨绔富家公子的典型代表了。虽然前期剧情中的金城和温迪一样并不讨观众喜欢,也在部分观众眼中被定义为“渣男”,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金城也从一个有些废柴的富二代摇身变成了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大男孩儿。没错,在伙哥看来,金城与郭鑫年和罗维等人相比,他就是一个大男孩儿。虽然与男主对着干,但是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也与他自身的孩子气有关。因为没能挽回自己所爱的那蓝,又看着那蓝投入了郭鑫年的怀抱,他这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就只能在事业上与郭鑫年一决高下,从而力求扳回一城了。与很多反派人物不同的是,金城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他内心其实是一个比较单纯也善良的人。从他得知那个偷走家中重要物品的小模特因偷窃身负重伤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在震惊的同时也是非常愧疚的。金城的这一转变也是他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在当今的诸多热播现代剧中有多位知名演员饰演过与“金城”同一类型的富二代角色,但是伙哥依然觉得代旭的表现非常出色,着实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且他的颜值和气质也可以说是比较出众的那一类演员,伙哥看到网上好多妹子都被代旭的颜给迷住了。总之金城这一角色从开始到结尾的转变是比较令观众刮目相看的,他内心的善良也是他之所以决定改变的重要原因所在。伙哥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一人物的,也很庆幸《创业时代》让代旭这样一位出色的演员被更多的观众认识和喜爱。
入学校希望有个好老师,入单位希望有个好领导,入基金市场希望有个好的基金经理。那么明星基金经理和菜鸟基金经理有什么区别?明星基金经理究竟牛在哪里?以王亚伟为例,王亚伟管理华夏大盘前的十年时间里,虽然也有过良好的业绩,但发挥并不稳定,起初其在社保基金、华夏成长(000001,基金吧)基金管理中“很不顺利,迟迟找不到市场感觉、踏不准节奏”,直到2005年9月,王听从范的劝,放下投资,调整心态,去国外学习,回国后王亚伟便“神”了。
一、王亚伟十年磨一剑围绕王亚伟的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是被华夏打造出来的,有人质疑他投资有猫腻,但没有人去研究过他的投资成长历程。在炒作以及神话王亚伟的时候,投资者仅看到了其2005年接受华夏大盘至其2012年离开这7年间,基金累计净值增长了1046%,以及王总神秘地出现在重组股里,但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或无从知悉他的成长经历和他投资组合的艺术。王亚伟给人的印象跟范勇宏描述的在1995年面试王时相似,平和、淡定,时不时憨笑,王亚伟的同事评价他,顾家、喜欢摄影。在1995年进入华夏证券至2005年的10年里,他和现在很多基金经理一样,犯过很多错误。1998年,王亚伟刚刚管理基金,投资五粮液(000858,股吧)时因拘泥于原先设定的目标价,最终1000万元账面盈利化为乌有,王常常以此告诫自己戒骄戒躁;2001年重仓持有茅台(600519,股吧),在熊市中坚守几年终于在2003年没有收获地斩仓,错过大牛股;2004至2005年期间,因选股面窄等原因没有处理好股票组合弹性和稳定的关系,业绩波动较大。据范勇宏描述,2005年王回来后,投资策略较以往更灵活,既发掘隐蔽资产、又有再重组驱动的个股,同时也不排斥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架子型投资,持股更为分散,少有单只股票超过净值的5%,大多数个股占净值2%以下。在范勇宏看来,此时王亚伟的投资理念才基本成型了。不随大流,爱好冷门股,甚至刻意回避基金重仓股和某个阶段的热点股,强调考虑了隐蔽资产的安全边际,王亚伟对重组股情有独钟,以至于在他的大投资组合里,还有一个重组股的小组合(关于组合投资的艺术)。
二、投资逻辑清晰有价值投资逻辑到底有价值吗?应该说,符合自己的投资逻辑有价值,别人的投资逻辑仅仅有参考价值。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个看似很虚的东西。即使业绩很好的基金经理,在投资过程中,也不一定能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投资逻辑明确梳理出来。王亚伟之所以从2006年开始,年年业绩靠前,当然与其勤奋、严谨和高悟性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基于独立思考和市场检验的符合自己性格的投资逻辑。基金经理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牛熊市场检验的人,应该时时反省过往的操作,不断修正错误,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风格。稳定的业绩才是大概率事件。
三、平庸的大多数易方达基金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民说,的行情几乎是2010年的翻版,小盘成长股VS大盘周期股,基金经理们几乎被逼疯了!为什么被逼疯了?大抵是因为基金经理难取难舍。他们要盯着盘面不断地问自己,要不要追持续上涨的小盘股?不追,业绩落后,持有人先骂后赎回,领导还要找谈话;追,估值太高,进去容易,怎么出来?两个字,纠结。到底怎么选择,这要看基金经理的追求了。美国福特基金会投资政策研究部门的主管劳伦斯?西格尔(Laurence Siegel)把基金经理分了四种类型,非常犀利。第一种,随大流同时又是正确的,这是最理想的;第二种,坚持独立立场同时是正确的,他们是英雄;第三种,随大流但是错的,对公募基金经理而言,这并不严重,至少不会丢掉饭碗;第四种,坚持独立立场,但是错的,或者一定时期内是错的。在这四种选择中,基金经理必须选一个,毫无疑问,选择第四种的一定是傻瓜,因为领导、公司的销售人员、同行、持有人都不会拿5年或者10年的时间来验证你的对错。显而易见,从以往的经验和趋利避害的需要看,很多人会选择随大流。无论是A股2007年的大牛市,还是美国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狂欢,无不如此。虽然当时很风光,但事后很惨烈。优秀的基金经理诞生于有独立立场的坚持,当然这需要付出代价。所以英雄是寂寞的,但恰恰这个行业追求的是浮华,这多少注定了大部分人会选择平庸。
四、选择的困难就更大的意义而言,基金经理的选择并不仅仅停留在,到底是选茅台(600519)还是选万科,到底是选更大的股票头寸还是更大的债券头寸,而是要在牺牲客户和牺牲客户的钱这两者之间做选择,即使这并非基金经理个人一厢情愿的事,但这的确决定了他的行为。在20世纪末期科技股鸡犬升天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并非不知道随时会来的风险。但不随大流,就意味着要牺牲客户,而客户就意味着利润,因此职业基金经理也将面临职业风险。毕竟客户只在乎更高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至于风险那只是泡沫破裂后才会有的真切感觉。对多数基金经理来说,他们更愿意随大流,这只不过是牺牲了客户的钱,更无关道德上的指责。
五、理性认识风险和运气华安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尚志民3月底在“金牛奖”颁奖现场代表基金经理讲话时,曾很有感触地说:“长期而言,心态大于智力”。这可以理解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远比自认为高明重要。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对基金经理而言,有两点或许需要时时记住:预测有很大局限性;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业绩贡献来自于运气的成分大于技巧。前者警示我们,没有哪项投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因而要实时控制风险;后者的警示意义在于,一次良好的业绩记录是诸多运气的结果而非全凭技术高超,这样才不至于因信心膨胀而误入歧途。与其说这是基金经理的风格,不如说这更像赌徒。
六、控制风险犹如建筑师雅安地震后,很多房子倒塌,对于掏大价钱买房的人来说,损失不言而喻。但房子能否经受住地震的考验,只有地震后才最直观。基金经理就像建筑师,其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在平地上建起房子,更重要的是地震来时能保证房子的安全,进而保证房子里人的安全。在投资领域,所有人都存在高估自己认知风险的能力,并低估规避风险所需要的条件。极端的例子就是王海用投资者的血汗钱来证明自己对房地产股的乐观判断。在地震没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把八成资金投到地产股上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对王海而言,赌对了,成为英雄;赌错了,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顺便提一句,一个机构投资者允许这种赌博行为的存在其实比赌博更危险。巴菲特和林奇之所以牛,并不是他在那一年取得了多么高得离谱的业绩,恰恰相反,其出色的投资成就来源于他们数十年没有大亏。这跟建筑师一样,即使房子建得再好,扛不住一次7级地震,那么所有的收获都终将变成一地瓦砾,这便是投资的残酷性。在牛市中,风险就像变色龙一样能把自己掩藏得滴水不露,就像上世纪末的科技股泡沫,就像中国的传媒股一路高歌猛进一样。此时所有人都觉得,这里根本就没有风险,但当熊市来临,风险这个变色龙的伪装撕去,攻击性就表现无疑。所以说,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的最大价值更多体现在风险控制上,而不是在牛市中的勇敢。
七、运气和技巧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否认运气在成功中的作用,而强化自己的技能和聪明等。也许大家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投资理论界提出设想,《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出面组织,一场比试选股水平的历时数年的著名公开竞赛拉开了帷幕。竞赛的一方是由当时华尔街最著名的股票分析师组成的若干组,另一方则是一头通过掷飞镖选股的大猩猩,比较谁选出的股票组合产生的投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高,结果是大猩猩赢了。在这里,笔者无意否定基金经理的价值,投资最权威的考官是时间,长时间里,纯属靠运气的大猩猩不可能战胜华尔街。但基金经理要真切地明白,好的业绩并不全部是技能,或者获得几次“金牛奖”也并不能证明自己的高明,更重要的是,不要否认运气在其中扮演的作用,这样才不至于信心膨胀,才不至于放大直观而忽视真实的风险。分析了这么多,明星基金经理和菜鸟基金经理到底有什么区别,明星经理究竟牛在哪里?其一,是否通过不断的纠错,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或者风格;其二,是否做到既定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下风险最小化,以及是否对运气有正确的认识;其三,是否有像管理自己家人的钱一样的心态管理持有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