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惟有暴富。 这句话无疑是焦虑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在财富话题上,媒体最高频出现的词汇,很可能是这四个字:财务自由; 这年头,没有几篇关于财务自由的文章,都不敢自称是网红。我们随便看几个 但凡涉及财务自由的文章,不管是告诉你有人多年轻就达到财务自由,还是以过来人身份分享财务自由的心得,这些文章都容易10万 ,毕竟这个时代,我们都缺钱。 可财务自由,真的能达到吗?我们必须先问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这个词,最早应该来自于2000的一本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当年这本书一经问世,就红遍大江南北,连续18个月占据全国图书排行榜第一名。于是很多人认识了罗伯特清崎这个日裔美国人,知道了他的两个爸爸的故事,知道了他在47岁就成功退休。 这本书激励了大量追求财富的中国人,因为清崎在他的书中,颠覆众所周知的认知,他讲了三条公式: 看过富爸爸系列书籍的朋友,对于这三条公式,应该是很了解的,没看过的朋友,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有钱为什么不等于富有?关键在于你的钱是来源于哪里? 如果是打工,那么你一日停止工作,收入就没了来源,即便你手上有不少一笔钱,长期下去,你也会坐吃山空,清崎举了运动员的例子,他们年纪轻轻,就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赚不到的大钱,但后面退役后,却因为没有其他收入的来源,花光了钱而陷入贫困; 真正的富有,是有源源不断的收入,而这个收入,还要求是你不须工作,也就是什么事都不用干,钱就赚到了,清崎把这个收入叫做被动收入,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戏称为睡后收入。而当你的被动收入,大于你的生活支出的时候,那么你就真的可以退休了,因为每个月的收入,都大于开支,不单钱没有月光,还有盈余,确实没毛病啊! 什么样才能有被动收入呢? 清崎给出了几条路子: 然后清崎给我们描绘了财务自由的美好人生,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他反复引用的就是他的富爸爸所说的,不用工作,赚得更多,还有大量的时间陪家人和享受生活。对比他的亲生父亲,也就是书中的穷爸爸,工作得辛苦,没时间陪家人,钱又赚的少,最后晚景凄凉。 不能否认,当年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被清崎“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毕竟那个时候年轻啊,顿时觉得人生的众多目标之中,至少应该为财务自由留一个位置; 但当我在企业做到高管,后面又出来创业,我认识了众多符合清崎定义的“财务自由”的牛人,我却发觉了一个真相: 这些靠白手起家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士,最终都失去了“时间自由”。 我才明白,清崎所说的“财务自由”,其实是一个“善意”的骗局。 这个实现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 清崎定义的财务自由,财务自由=被动收入>生活支出 我们以一二线城市为例, 保证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生活,那么家庭年支出25万,是最基本的底线 ,这个收入包含房屋支出、生活必要开支,赡养老人费用,教育子女费用,各地旅游费用,各类保险医疗费用,如果在中大城市生活过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标准,是按低的算。 而要满足25万的被动收入,也就是你真的什么事都不用干,可以退休过舒适生活,常见也就这四种: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看看这个难度大不大; 我们来看公司分红; 以我自己创办公司的经历,以及对众多成功创办企业的企业家,做生意成功的传统老板的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你要在什么不干的情况下(复习一下:清崎定义的被动收入是指不需要工作),拿到25万的分红,那么你在这家企业的占股比例,不太可能超过10%,超过10%,其他合伙人肯定有意见,毕竟收益和贡献是成正比的。 25万的分红,按最高10%的股份来算,公司的年纯利需要是250万,按照2017年A股的平均净利润率8.5%来计算,这家公司的年营业收入至少要到3000左右,也就是说,你要作为一家白手起家的小合伙人,把公司经营到3000万左右,你才有资格可以退休,这个难度大不大呢? 我们看几个例子: 所以这个目标已经不算低了,也就是说要做到参与创办一家年营收3000万的公司,难度其实是相当不小的,更不用说达到这个营收标准后,还能不参与经营退休。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那我不做小股东,我自己作为大股东创办一家小公司,一年赚个几十万,给自己留25万分红,然后找个人做总经理经营企业,我就可以像富爸爸所说的,可以不用工作,等着拿钱就这不就简单多了吗? 确实是可以的,但问题来了,你打算花多少钱请到一个总经理,让他可以帮你经营,然后企业还可以不断成长,如果这个人真的如此厉害,他又何必为你这样的小公司打工?假如你真的运气好,给你找到了一个很厉害的总经理,他也有奉献精神,愿意为你拼命,那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依然不可能; 下面的新闻如果关心科技界的朋友应该都看过: 柳传志算是中国企业家的泰斗,联想培养出很多人才,包括杨元庆和郭为,以及后来出走,创办顺驰的孙宏斌,但柳传志在2011年把帅印交给杨元庆之后,业绩下滑,不得不数次重新出山,挽救联想。柳传志完全符合富爸爸清崎所说的那种财务自由人士,成功创办了一家伟大的企业,然后把公司交给一位优秀职业经理人打理,但他却不得不重回联想,力挽狂澜。 这样的例子,不单中国是如此,国外也是如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连这些大企业的高管,成功创办了如此辉煌的企业,也有条件,有资源找到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退休后都不得不重新出山,你怎么能指望自己搞一个小公司,就能什么事都不干就退休,然后公司还能蒸蒸日上,中间不掉链子。 说完了公司分红,我们来说房租收入; 包租公(婆)是每个梦想,据说北京有个房东,家里有30套房出租,他的工作就是每天1号到30号去收房租,后来有人问他:你不知道有银行转账这回事吗?他说:这你就不懂了,我妈都说了,人不能闲着,闲着人就废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做这样一个废人。但回到现实来说,如果不是靠家里继承,你要白手起家赚到可以每个月收租2万元,你需要多少套房子呢? 我们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 这样的房子,你大概需要有两套,那么这样的房子,一套的价格是多少呢? 可能大家觉得一线城市房子贵,那我们换个二线城市南京看看: 这样的房子,你大概需要三套,那么这样的房子,一套的价格是多少呢? 按深圳楼盘的算法,每套均价82000,面积96方,也就是每套800万,那么两套是1600万;按南京楼盘的算法,每套均价40000,面积86方,也就是每套380万,那么三套也要1200万。 两者取个平均数,房租收入要达到2万,大概需要1400万左右等价的房子,更为重要的是,你这个房子是不能有按揭贷款的,也就是你需要全款搞定1400万,你才能过上这种每月不用工作,就能收2万房租的快乐生活。 而赚到这个数额,显然比公司分红25万,版税收入25万,投资理财收益25万,难得多,所以如果你有这个本事赚钱到1400万,那么你在之前就早应该财务自由了,所以这个反而是最不成立的方式; 我们再看第三种,版税收入; 这年头很多年轻人都盼望着出书,毕竟出书既有成就感,还能有被动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再好的方式了,富爸爸也在书中告诉我们,他的《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全球买了3000万本以上,每本即使 版税一美金,那么他也能收入3000万美金,换成人民币,就是1.8亿,小目标都快完成两个了,所以出书真是一个轻松实现财务自由的方式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因为很多人并不明白,版税的收入,以及图书的销量的真实情况。 一本书,定价40块钱,版税大概是8%,卖到1万本最多能拿到32000块钱,这还没算扣税,税后还要再打个折,但一本书卖到1万本,已经算是不错的销量,如果你要一年赚到25万,也就意味着每年都要卖8万本,这个级别已经是可以上畅销书排行榜了。而你要做到不用干活,然后每年都可以拿25万的版税,也就意味着这本书必须是长销书,年年卖8万。 那你可能会说,那我一年写一本卖8万本的书就这样难度不是小一点。没错,比年年卖8万是小了点,但每年都能本本畅销,你的水平得要多高,即便你能做到,那么过程一定不轻松,像村上春树一样,他每天都要持续写作,所以这种写一本书就能退休的例子,除非你是罗伯特清崎,JK罗琳、金庸,当年明月。其他人,想都不用想。 最好,我们再来看看投资理财,这个说滥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的重要途径; 通过投资理财,不管是股票、债券、基金,让自己每年产生稳定的收入,这个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个投资,能长期稳定产生收益,大概是不会超过10%的,正常来说,也就是8%左右。 那么一年产生25万的利息,大概需要本金300万左右。 有没有可能是靠投资利滚利来完成这个积累的过程呢,也就是300万完全靠投资赚来,可以,不过我们需要算一笔账。 在投资界有一条72法则,是这样说的: 这个法则神奇的地方,是可以推而广之,如果复利是1%,那么需要72年,如果复利是2%,需要36年,依次类推。 假如你初始的本金是20万,每年做到投资回报率24%,这笔钱完全不动,所获利息照样投入到投资回报率24%的项目,那么翻一倍的时间,需要3年(72/24)。再翻一番,还是3年。 那么你的投资本金变化是: 这个意思就是你能找到复利24%的项目,然后保持12年,那么你的资产会翻到320万。 复利24%保持12年是什么概念,你已经可以打败这个世界99%的基金经理,因为巴菲特59年的复利投资回报,才19%。24%的水平,已经站到世界顶尖投资人的水平,试问,你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超过哪些科班出身,职业就是投资的人,然后站到世界之巅,这个可能性有多少? 那换个方式,这300万如果是靠存钱,在不买房的情况下,一年存25万,大概需要12年,一年能存25万,也就意味着收入不能低于40万,税前收入就要接近60万,也就是所谓的月入5万,这样的标准,要存12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做到月入5万,靠打工都要做到中小型企业的高管,大型企业的中高层,才有机会拿到这样的收入。而这样收入的人,很多人并无法一年存下25万。 按照罗伯特清崎所说的四种通往财务自由的路径,深究下来,对于绝大多数来人说,都是极其困难的,而难还只是小事,毕竟总有人可以做到,可真实的原因,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严重,因为有两个原因,制约着清崎所定义的财务自由。 这两个原因,分别是外因和内因; 制约财务自由的外因,导致稳定被动收入不可持续的因素,就是世界永远存在竞争。 美国《财富》公司每年会评出财富排行榜全球1000强家公司,所谓的fortune 1000。但数据统计,从1973到1983年,全球1000强公司换了350家,而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00家换了712家。 十年更换了712家,也就是榜单70%以上的公司,都被其他新公司替换了,这个时间仅仅是十年。所以你看到为什么很多创始人,要不断重新回归创办的公司去挽救公司,就是因为业绩下滑太厉害了,如果不去救,可能公司都倒闭了。而雅虎的杨致远,作为创始人回去挽救雅虎,最终雅虎也是倒闭了。 放到国内,我们也是有体会的,2004年的首富是陈天桥,当时是游戏第一霸主。现在陈天桥的游戏公司,跟腾讯和网易相比,已经只能算是小弟了。2008年中国首富刘永行,2018年排名45。 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做B2B,到后来做淘宝,后面做支付宝,蚂蚁金服,阿里云,新零售,是靠不断地创新,才能让阿里保持在第一阵营,而当时在支付领域占有绝对第一的阿里,被腾讯2015年的新年红包,就抢去了半壁江山。他们这些人能退休吗,敢退休吗,所以马云才说那句话:这辈子最大的后悔就是创办阿里,因为它占去了自己所有的时间。这句话并非只是装逼。 而哪怕罗伯特清崎,JK罗琳这样一本书就卖出5000万的人,他们也不敢随便退休。虽然理论上,罗伯特清崎和JK罗琳,他们一本书就足够他一辈子的开销了,但我们都看到,清崎和罗琳,还会不断再出书,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竞争。 一本书,哪怕再畅销,除非他是工具书,它依然需要营销的。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已经买过书的读者,不太可能持续买同一本书,所以他的目标读者肯定是哪些还没读过书的人,而一个作者长期不出书,那么市场上已经买过书的读者,不会去买,新读者因为不认识这个作者,也不会去买,那么销量就会下降; 反过来说,如果作者不断出新书,那么原来看过的读者,会因为认可作者,再买新书,那么新书就容易上排行榜,而没读过的读者,看到榜上有名的书,可能就会考虑买一本来看,然后因为看到新书后,顺便买多一本以前出过的书来看,所以原来那本书才能持续有销量。 所以你看到,清崎也好,罗琳也好,其他世界知名畅销书作者,都会不断出书,这也是他原来那本书能保持长销量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退休吗?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制约财务自由的内因,这是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有能力获得财务自由的人,不可能停的下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一个人通过公司分红,版税收入、房租收入,投资收入,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人,都是人中龙凤,绝对算是人群中的精英。而驱动这些人成为精英的,必定是内在强劲的驱动力,可能是强烈的赚钱欲望,野心、抱负,超越一般人的自律和目标感等。 这些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驱动力,他们才能在逆袭的路上越战越勇,在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时,他因为有足够的驱动力,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终走到彼岸。对于这些人来说,你认为他可能突然就停下来,然后开始过没有挑战的人生吗? 而对于那些没有足够驱动力的人,也就是想着最好能不工作就能早早退休的人,他早在过程中因为承受不了这种挫折和压力,已经退出了,他又如何可能走到财务自由那一步。 这就如一个人说:我只要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我以后再也不读书了。 这样的人,你认为能读到博士并拿到学位吗? 所以不管是外在的竞争压力,还是内在的驱动力,都决定了获得财务自由的人,是不可能退休的,所以我才说,财务自由,是一个“善意”的骗局。 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获得财务自在,有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各种生活要求,但不可能获得财务自由,毕竟一劳永逸这件事,是不存在的。 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财务自由背后的价值观,即认为工作是一种痛苦的事,所以要尽快退休,远离工作,这种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我更为喜欢稻盛和夫先生的名言: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 下次你再看到有朋友在转发鼓吹财务自由的文章,或许你可以请他看这一篇文章。

在这里,我们要对财务自由进行定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的财务自由的标准都不一样,比如说农村与城市,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成本不一样,那么其财务自由的起点也不一样。财务自由有一个恒定义,就是——个人/家庭的非公资收入>正常的生活支出。您就可以不用干活了,您也就财务自由,也可以说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您,想要达到财务自由的标准是多少呢?在这里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知道了财务自由的意思,那么下一步就是让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即尽可能地去持有“生钱资产”,且让“生钱资产”生的“钱”>生活总支出。那什么是“生钱资产”?又什么是“耗钱资产”?亦“其他资产”?这一定要把自己手里的资产盘点清楚,才能确定自己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制定财务计划。“生钱资产”即不断、持续、一直产生“现金”的资产,它能够将钱装进我们的口袋里,让我们的“银行”越来越多钱。比如说一直给我们分红的股票、出租的房子等等。“耗钱资产”即消耗我们的钱的资产,它与“生钱资产”相反,不断把钱从我们的口袋拿出去,让我们的钱越来越少。比如说房贷、车贷、包包、游戏等,当然如果能够把房子租出去并除去成本还有还房贷还有盈余,那这个就属于“生钱资产”,反之就是“负债”。其他也一样这么定义。“其他资产”即没有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虽然它们值钱。比如说黄金、字画、古董等等,这些都很值钱,但放在家里收藏起来却只能藏着看着,不能给我们产生现金流,这就是“其他资产”。看到这里,您已经大概明白了资产的分类了,赶紧盘点自己手头上的资产,有多少生钱资产,又有多少耗钱资产,又有多少其他资产?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上面讲到了,只有当我们持有足够多的生钱的资产且这些“生下来的钱”能够>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支出的时候,那么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了。那如何拥有生钱资产?其实就两个途径,一个是购买生钱资产,另一个则是创造生钱资产。购买生钱资产,即购买优质的能分红的股票与基金、优质的信托、优质的房产物业等等,然后通过它们源源不断给我们生钱。创造生钱资产,其实就是创造能够盈利的企业,通过企业给您远远不断地生钱,这个就是成功企业家的本事了。有人说,成为像“马爸爸”这样的成功企业家太难啊了,还有其他的创造生钱资产的途径吗?这个肯定是有的,我们只需要把目标放低即可。比如说开一家能够持续盈利的早餐店、创作小说获取版权费等等。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学习一下股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一就是要做长期投资,这样很适合打工者,比如长期定投;二就是学会综合投资,不要局限于投资某一行业,比如购买生钱资产基金,不只是要买偏股基金也要买篇债基金,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三、月薪三千也能投资理财

很多人说自己没钱,没办法进行投资理财,但没钱只是不学习理财的结果,而不是不学习理财的原因。普通人如果只靠工资收入来攒钱,可能到退休了,也没有攒到足够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本金。而有些人,在获取自己的第一份工资之后,就开始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来进行原始资金积累和非工资收入了。从现在开始,您可以选择这个路径——工资结余【强制】买入生钱资产【一定】产生非工资收入再买入生钱资产……实现财务自由【最终】在没有完成原始资ben积累值钱,我们要两边都要抓,两边都要强硬,即抓住工资收入与非工资收入。我们要注意到一点是,非工资收入需要一定的知识,比如买入生钱资产基金,那得要了解基金这个行业的基础知识等等。我们要学习两个概念:机会成本与量化思维。机会成本,可以理解为:您花的时间做了一件事,代表您同时失去了做另外一件事的机会。比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时间花在了打游戏或者刷视频等等上面,那么我们就无法利用这时间去学习投资自己、无法去通过副业去赚钱等等。我们现在没有钱,而时间就是我们能够换来钱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赚钱时间,且把目光放在目前自己最赚钱的方式上。量化思维,即用数字来仔细计算一下我们做事的时间价值,而后挑选价值最大的途径,而非凭着直觉与感情去做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明排队去买电影票,买到了这场电影的最后一张票。但

靠炒股实现财务自由是可行的,但是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完美的定力。

靠炒股实现财务自由这件事可行但是很难。股票市场挣钱主要是靠股价的上涨,分红以及复利来实现的。股票的价格在开市阶段,除了涨停和跌停外,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和下跌当中,这就需要炒股的人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去承受上涨或下跌对心理的影响,持有一只股票要有耐心,有毅力,经得起煎熬。当股价长时间持续拉升阶段要有完美的定力,否则,一涨就抛,很难挣到大钱。当一只股票下跌调整时,要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正确评判这只股票是否由于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如果上市公司出现了财务造假或经营不善业绩大幅亏损,要有果断止损卖出的勇气。若正常调整,则可以持股不动并进行低吸。

靠炒股实现财务自由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资金过少,当机会来临时,就挣得少,实现财务自由就会很难。

炒股是件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的工作,如果缺少定力和一定的资金,却又是件很不容易办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