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有10只开放式基金推出了分红方案。从表中可以发现,除了南方债券基金外,分红的金额越来越高,而且单只基金的分红次数越来越频繁,两次分红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已有2只基金在近期实现了两次分红,包括大成价值成长和融通新蓝筹。从中可以发现,当前这些进行分红的基金管理公司,多数都在发行新基金。从表中可以发现,除了易方达和博时规模较大外,其它基金的规模都在20亿份以下。通过如此及时的分红,是要在市场上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这有利于扩大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在以后的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多数投资人选择“再投资”形式开放式基金有能力分红至少表明,其前期获得的净值增长业绩是实在的,基金持股的流动性也较好,表明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比较成功,其开放式基金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这并不表示分红数量与次数越多投资价值就越高。因为分红数量和次数与其面值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比如博时价值增长净值为最高,但分红还不如大成价值成长。这主要依赖于基金管理公司不同的战略考虑。博时价值增长通过前期的运作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而大成公司正在发行债券基金。分红还有很多优点。由于开放式基金分红后会立即除权,相应降低单位净值,持有人总权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对基金持有人来说,基金的分红与赎回相比,还是可以节省一部分费用(赎回费率一般为0.5%)。虽然此比率不高,但对像保险公司等投资者来说,其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另一方面,对法人投资者来说,分红还会在会计处理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当期实现一部分投资收益。分红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投资人接受基金的分红有两种方式:一是拿现金红利,另外则是红利转投资。红利再投资方式免申购费,对于红利再投资所增加的基金份额无需付申购费。投资人选择何种分红方式依赖于开放式基金管理人的资产管理能力和证券市场的运行态势。大约有80%的投资人选择第二种方式,这可能与投资人看好后期市场的运行有关。

基金分红的会计规定

基金分红的会计规定是什么

以购买华泰柏瑞盛世中国混合基金(460001)510万,分红比例40%为例,分红基金记账分录:

购入: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10万

贷:银行存款 510万

分红:

借 : 银行存款 204万=510万*40%

贷:投资收益 204万(免税)确认损失(分红后净值降低):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4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4万

赎回:

借:银行存款 304.37万

投资收益(申购赎回费)1.63万=1000 306万*0.5%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4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10万

借:投资收益 204万 (亏损部分直接抵减营业利润)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4万

小结:资金买入卖出的时间大概5-7天,买入前股票仓位很低,所以股价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不大,分红收益与基金亏损基本对冲,资金基本可以做到保值。以营业利润510万为例,操作前交510万*25%=127.5万的企业所得税;通过以上操作,分红部分免企业所得税(需要在季报、年报前在税务网站上做免税备案),基金亏损部分正常抵减营业利润使得应纳税所得额减少(-204万),只需要缴纳(510万-204万)*25%=76.5万的企业所得税,减少了51万的税金流出。当然以上投资基金的手续费测算要根据基金公司的费率表,一般规模越大费率越低,节税效果越好(如投资华泰柏瑞盛世中国混合基金100-200万申购费1%,500万以上申购费1000元/笔)。分红比例也会影响节税效果,分红比例越高,节税效果越好。

基金分红的会计规定有哪些

关于基金分红证监会有哪些明确规定?《分红指引》有四项规定!几年前,证监会向基金公司下发了《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分红指引》对基金分红条件作出了更为明确、细致的规定。《分红指引》有四项规定:

(1)明确基金收益分配比例,即应以基金期末可分配利润为基准计算,而期末可分配利润指基金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中已实现收益的孰低数。

(2)明确分红时间。《指引》要求基金合同及基金招募说明书须约定基金红利发放日距离收益分配基准日(即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计算截至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3)确定分红条件为“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的基金份额净值减去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金额后不能低于面值”。此前,基金合同一般将分红条件笼统规定为“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之类的条款。按《指引》,以后基金只要满足会计期末净值减去分红金额不低于1元的条件,即使分红日净值低于1元也需分红。

(4)规定基金合同不能约定“基金投资当期出现净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等易生歧义的条款。引入“收益分配基准日”概念后,上述条款中关于“投资当期”的表述显得不够规范。2007年基金年度收益分配的争议正是因此而生。